安徽:在农村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安徽:在农村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高认识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不断强化人们的认识能力,推动认识向前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对培育与践行核心价值观有着积极的影响。正在全省深入开展的“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工程,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去年底以来宿州市全面掀起“三线三边”农村环境整治热潮,“对垃圾宣战、向卫生前行,与陋习再见、向文明前行”,在促进城乡形象改变的同时,也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精神面貌,形成了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和社会环境。

体现了党委政府对“公平”执政理念的认识和把握。“公平”的价值取向与执政理念,体现在以人为本,让所有公民共享制度、经济、政治、环境的公正与平等。与城市相比,长期以来,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环境治理欠账较多。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农民要求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改善生活环境的愿望愈加迫切。统筹城乡发展,就要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的投入,向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倾斜,促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速发展,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满足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需求。宿州市各级党委政府察民情、顺民意、解民忧,共投入3.12亿元财政资金作为环境整治专项资金用于环境整治;按照城市环卫运作模式,为农村购置了垃圾桶、垃圾清运车等环卫设施,建立了专职乡村保洁队伍,并把环卫人员补贴纳入财政范畴;投资建设3-5座垃圾发电站,彻底解决农村的垃圾出路问题。环境整治的实施,让广大农民享受到城乡均等化公共服务,享受改革开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成果。

回应了广大群众对“文明”的期待和渴望。文明,就社会层面而言意味着良好的秩序、优美的环境、淳朴的风气,人与人之间诚信友善;对于个人而言意味着较高的精神文化修养,优雅的言谈举止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文明创建,既包括城市,也包括乡村。在农村环境整治过程中,宿州市立足实际,搭建载体,共创共建,把“三线三边”治理与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文明城区、文明县城、文明村镇结合起来,整合资源,充实内涵,同频共振,全面推进;与建设美好乡村、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结合起来,统筹推进沿线农村美化、绿化、净化进程,改善了人居环境;与“三严三实”作风建设、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认识、探索方法,惠民利民。环境整治从群众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群众期待的地方抓起,以明确的阶段任务激励,以“三线三边”农村环境整治为重点区域,以垃圾清理为突破口,以有效的实际行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促进了基层干部对“敬业”的理解和实践。基层干部身在基层,直接服务于人民群众,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最直接的桥梁和纽带,人民群众在很多时候就是通过基层干部的形象来认识党和政府的。基层干部的状态如何,直接影响到人心的向背和事业的兴衰。宿州市把“三线三边”环境整治作为检验干部能力和作风的重要抓手,实施周调度、月考评、季考核、年总评,建立、完善了一整套督查督办、情况通报、落实奖惩、后进约谈等工作举措,有效调动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环境整治锻炼了广大基层干部求真务实、干事创业的作风,深化了他们对“爱岗敬业”的认识:身在基层,党员干部要了解群众到底想啥要啥,为群众办实事,让群众得实惠,守信念、讲奉献、重品行,工作认真,办事公道,自身干净。许多群众认为从现在的环境整治工作上,又看到了当年干部的好传统、好作风,“干部累了、百姓轻松了,干部苦了、百姓快乐了,干部脏了、百姓干净了”。党员干部的实际行动也感染了广大群众,他们由“袖手”到“拍手”到“动手”,自发参与到环境整治行动中来。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