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在农村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2)

安徽:在农村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2)

引领了乡风民风向“友善”前行和提升。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和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良好的社会风气可以陶冶、滋养人们的道德情操。建设良好的乡风民风,就是要让好习俗、好习惯、好风尚在农村蔚然成风,让农村的民主、文明、和谐成为一种风尚、一种境界。“三线三边”农村环境整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关注人们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改善了环境、体现了民情,引领了乡风、淳朴了民风。城乡广大居民普遍感受到家乡环境的巨大变化,认为党和政府真真正正地为老百姓办了一件大好事、大实事。“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实践也使得群众素质得到提升,广大群众主动配合整治、积极投入劳动、精心协作管理。 “五老”人员(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职工、老模范)自发成立环境保洁队伍,捡拾垃圾、看护树木等,17万名志愿者深入田间地头、街头和巷尾,宣传、劝导和参与环境整治。环境整治治理了脏乱差,提振了精气神,增强了软实力。乱扔乱丢的少了,诚信守纪的多了;争吵打闹的少了,规范礼让的多了,乡风文明得到弘扬,讲文明、讲卫生、树新风正成为美好乡村的新时尚。

助推了农村社会向“和谐”演变和进化。乡村建设,不仅体现在环境优美上,更应体现在和谐稳定上。解决群众矛盾纠纷,维护农村和谐稳定,是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环境整治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便捷的垃圾处理服务,化解了农村过去因倾倒垃圾频频引发的矛盾纠纷,无形中改善了邻里关系;“美化家园,爱我宿州”环境整治巡演巡讲、“全民争做环境整治义务监督员”等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让人民群众在直接参与中感受到美化环境的重要性,接受了生态文明教育;文化墙、村规民约墙、宣传栏、公益广告牌等既美化了乡村环境,也强化了乡村伦理道德教育;农村文化活动场所的陆续建成,给村民提供了健身、娱乐、休闲、学习的好去处,优美的环境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激发了广大群众对家乡的热爱,促进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环境美了,百姓乐了,干群关系融洽了,社会关系和谐了,有形的环境改善较好地促进了无形价值观的提升。

环境保护工作是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经常性、长期性重要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要坚决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进一步围绕“垃圾有出路、投入有保障、清洁有队伍、收集有设备、考核有制度、宣教有成效”的“六有”目标,以常态长效运行机制,巩固环境整治成果,以持续有效的环境整治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系中共宿州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