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与以往不同的是各级党组织坚持活动开展的“问题导向”,采取各种方式将“开门搞活动”的理念贯穿始终,“群众参与”成了此次活动的一个鲜明特征,可谓抓有成效。但在一片“叫好”声中,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其中的“三对关系”。
以“被动参与”取代“主动参与”的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真正推动者。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当带着真心实意,带着问题深入群众,全身心零距离地融入,放下身段老老实实当学生,让群众看到诚意,群众才会乐意主动参与其中。应当指出的是,工作实践中,一些地方的群众不愿意参与到行政决策或者是某些部门组织的意见征求活动中来,即使是参与也是碍于情面,甚至被“生拉硬拽”过来凑个人数,台上天花乱坠,台下昏昏欲睡,搞得台上台下都有苦难言,最终落得个草草收场的尴尬。之所以出现如此现象,那就是一些党员干部没有真正以谦卑的心态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在群众心目中的公信力下降,直接导致群众对一些部门和党员干部开门纳谏的诚意和推动实际工作的能力产生质疑。因此,党员干部不仅要摆正公仆与主人的位置,还要摆正学生与先生的关系,尊重群众的发明创造,重视百姓的意见呼声,让群众成为党和人民事业的“源头活水”。
以“特定参与”取代“广泛参与”的关系。“天地之间有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群众意见是一面镜子。党员干部干得好不好,作风转变的怎么样,广大群众看得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然而一些地方和一些部门偏偏就忽略了“广大”两个字,于是乎一些“怪现状”也就出现了:征求意见时,邀请一些平时所谓“觉悟高”的人来搞个座谈,一团和气浮于表面的乱吹一气,权当“群众参与”;上面来人下面就组织一些人,与其说是群众倒不如说是“演员”,每个环节甚至每“台词”都经过N多斟酌和排练,关键时刻就等“按剧本表演”权当“群众参与”……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说白了,所有这些都是由于畏难情绪在作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敢于和善于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倾听意见,到群众困难多的地方去排忧解难,到群众工作出现新情况新变化的地方去总结经验、拜群众为师。只有让群众开到诚意,才能听到群众的真话,取到真经。具体到此次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敢于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能听到耳目一新的话,看到更深层面的问题,真正红了脸、出了汗,思想和灵魂受到触动和警醒,才能找准“四风”蔓延的病根,查清病情,从而对症下药,祛除病灶。
以“短暂参与”取代“动态参与”的关系。其实,如果党员干部广大群众怀揣谦卑之心,广大群众是乐意开诚布公提意见,以积极的态度全程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全程参与”,而不是昙花一现式的“短暂参与”。而事实是,一些地方的一些党员干部在工作实践中偏偏就忽略了群众参与的动态性和全程化。采取上门倾听、书面征集、信访纳谏、网络搜集等多种方式,美其名曰“确保群众的话语权”,方式方法不可谓不灵活,工作措施不可谓不实在。而是不是说意见征求了群众就算参与了,事情就万事大吉了呢?那么群众的监督权、群众的评判权哪里去了?所以,不重视群众的动态性的全程化参与,教育实践活动最终逃不脱关起门来自说自话、自拉自唱的俗套。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正视上述“三个微妙”,让群众真正参与到群众路线之中来,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使活动扎实有效,赢得群众的拥护。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