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石窟庵和佛国寺(2)

世界文化遗产——石窟庵和佛国寺(2)

石窟是一个直径近 7 米的圆形洞窟,里面有白色花岗岩雕刻的释迦像。像高 3.48 米,坐在莲台之上。周围的石壁上刻有幅宽 1.32 米、高 3.3 米的半身像,有菩萨和诸弟子像、四大天王像、帝释天像、罗汉像、十一面观音像等几十尊。佛像雕刻工艺精湛,线条流畅,是新罗文化的代表作。在洞窟入口处还刻有金刚力士和八部神将等,细腻逼真。尤其是供奉在主殿内的笈多式本尊佛安详的跏趺姿态,慧眼微睁,慈祥的眉宇间凝聚着睿智,似要开口讲经的嘴和鼻,下垂的双耳,都显示出其内心世界的高洁。这尊佛像不仅在东南亚,即使在世界上也是极为罕见的文物。由于石窟庵建在半山腰处,这里还可以眺望苍郁的东海,并能看到美丽壮观的日出,过去一直是人们进香许愿、祈求国泰民安的地方。 

韩国最精美的佛寺

佛国寺始建于公元 530年 ,公元751年由国相金大城扩建,774年竣工。被誉为韩国最精美的佛寺,是迄今香火始终不断的为数不多的寺刹之一。佛国寺的院落布局极具特色,保存了廊院式平面格对、空间形态。现存寺院主要由东、西两院落组成,各以两段式石桥与廊庑连通。这不仅为顺应山势的需要,也应是佛教净土宗莲花接引桥的象征。东院落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紫霞门、大雄殿、无说殿,体型变化丰富。尤其是大雄殿前双塔对峙的格局,乃中国隋唐时期寺院常见的平面布局形式。

佛国寺始建于公元 530年 ,公元751年由国相金大城扩建,774年竣工。

佛国寺始建于公元 530年 ,公元751年由国相金大城扩建,774年竣工。

佛国寺山门位于远离寺院的山道上,经过长长的香道、莲池、三孔拱桥方引向天王门,才进入佛国寺前院,高大的台基赫然在目。香道为进入佛国圣地的景观走廊,使朝拜者心境转换,烘托寺院氛围,确实达到“庄严法界”“慈云普护”的效果,形成了“二十里松行欲尽,青山捧出梵王宫”的意境。

步入山门,并排建筑的两座双层石坛迎面高耸,向着石坛的两边架有4座石桥。一面是青云桥、白云桥,一面是莲华桥、七宝桥。青云桥和白云桥是连接大雄殿和紫霞门的桥梁,象征着俗世和佛界的连接。两桥共有33级台阶,位于下部的青云桥共有17级台阶,上部的白云桥共有16级台阶。青云桥与白云桥分别代表年轻人和老年人,是人生的象征。这两座桥将台阶建成桥的形式,风格非常独特,是唯一保存完整的新罗桥梁,因而堪称稀有珍贵的建筑国宝。

青云桥和白云桥的左侧是泛影楼。泛影楼建于公元751年,1593壬辰倭乱时不幸遭到毁损,后朝鲜时代两次重新修砌。现存的泛影楼修砌于1973年,比原来的规模要小。泛影楼呈底部和顶部宽,中间窄的形状。支撑楼层的石柱中,每8根石柱都用不同的石料砌成,并分矗立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建筑风格非常独特。泛影楼内部保存有一面大鼓,大鼓屹立于用石头雕刻而成的石龟之上。

佛国寺山门位于远离寺院的山道上,经过长长的香道、莲池

佛国寺山门位于远离寺院的山道上,经过长长的香道、莲池

位于西侧的莲花桥和七宝桥是连接极乐殿和安养门的桥梁,传说只有顿悟极乐之道的信徒才能从桥上通行。两座桥共有18级台阶,莲花桥位于下部,共有10级台阶,七宝桥位于上部,共有8级台阶。这两座桥与青云桥和白云桥相比,规模较小,但建筑风格极为相似。莲花桥的每一级台阶上都镶刻着莲花瓣,经过漫长的岁月已经变模糊或磨损。现在这座桥不允许通行。这两座桥与青云桥、白云桥都是佛国寺最有代表性建筑物。

从七宝桥往上可到达紫霞门,门内有大雄宝殿。殿的两侧各有一塔:东塔称多宝塔,高10.4米,是建在双层基座上的三层石塔,为新罗石造美术的代表作品,被列为韩国第20号国宝;西塔称释迦塔,高8.2米,是新罗的典型石塔,外形质朴,匀称美丽,被列为韩国的21号国宝;这两座塔是新罗时期宝塔中最精美的,曾经使当时的佛国寺成为最流行的“双塔”格局的典型。

庆州作为新罗时代韩国的都城,此时佛教文化达到了鼎盛时期,主要以佛国寺与石窟庵最为经典。石窟庵和佛国寺的建筑与雕刻充分展现了新罗文化的博大精深,是韩国历史文化长廊中的瑰宝。

责任编辑:李彤,蒙时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