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

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1](P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也包括了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贡献,尤其是毛泽东在这一过程中的历史贡献。毛泽东对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为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累了历史经验,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设计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基本框架。

一、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累了历史经验

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即将完成之时,毛泽东就提出,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根据实际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在这一时期的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辟积累了历史经验,这一探索过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1.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历程

毛泽东对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历了一个艰辛而曲折的过程。从1955年11月毛泽东领导制定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开始至1957年下半年,是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阶段。毛泽东从1955年就开始探索我国农业以及其他各条战线的发展战略,在社会主义革命尚未完全结束之时,就在事实上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全面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处理好的十大关系,并提出正确处理的原则,尤其是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这一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原则。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正确论述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等许多重要的思想观点。1957年2月,毛泽东又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科学论述,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关于这一问题,1958年3月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九五六年四月的《论十大关系》,开始提出我们自己的建设路线,原则和苏联相同,但方法有所不同,有我们自己的一套内容。”[2](P369-370)1960年毛泽东在《十年总结》中又指出:“前八年照抄外国的经验。但从一九五六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3](P213)

由于社会主义建设在中国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实践的时间又很短,党还缺乏必要的经验积累和足够的思想理论准备,加之苏联模式的影响,在探索中遇到一些未曾经历的复杂情况。毛泽东在探索中曾经提出的一些正确的理论、方针和政策未能在实践中坚持下去,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出现严重曲折。虽然后来毛泽东在纠正“左”的错误的过程中,也提出了一些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理论观点,但随着党在指导思想上逐渐偏离正确的方向,使得这些探索被迫中断。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总结经验,在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贡献

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提出的一些重要原则和基本思路,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第一,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毛泽东提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重要思想,这也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原则。毛泽东强调,我们党正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在中国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才取得了革命的胜利。现在搞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4](P23-24)从我国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原则,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几代领导集体都不断强调,没有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

第二,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20世纪50年代,苏联是社会主义阵营的排头兵,苏联模式也被普遍认为应该是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不二选择。然而,毛泽东没有迷信苏联模式,却提出要突破苏联模式,“走自己的路”。他指出,苏联的经验固然要学习,但苏联走过的弯路,中国不能再走,并强调“任何外国的经验,只能作参考,不能当作教条”。[2](P133)就算是学习苏联模式,也要结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毛泽东强调:“我们信仰马列主义,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我们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不是硬搬苏联的经验。硬搬苏联经验是错误的。”[2](P176)对于苏联的经验,“只能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不从之。把苏联的经验孤立起来,不看中国实际,就不是择其善者而从之。”[2](P366)尽管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没有能够完全突破苏联模式,但他提出的这一思想,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除了思想枷锁。

第三,批判地学习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之初缺乏现代化建设经验这样一个事实,毛泽东提出要学习和借鉴世界上一切国家好的发展经验。毛泽东在八大开幕词中指出:“要把一个落后的农业的中国改变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的中国,我们面前的工作是很艰苦的,我们的经验是很不够的。因此,必须善于学习”。[2](P117)他提出:“一切国家的好经验我们都要学,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这一点是肯定的。”[2](P242)尽管在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真正意义上的对外开放并没有实现,但毛泽东提出向一切国家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的态度,为后来全方位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邓小平指出:当时“我们也想扩大中外经济技术交流,包括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贸易关系,甚至引进外资、合资经营等等。但是那时候没有条件,人家封锁我们。”[5](P127)这说明,我们不能把“封闭僵化”的帽子扣在毛泽东头上,要实事求是地分析当时的背景和条件。

3.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经验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第一,科学判断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是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沿着正确道路不断前进的前提和基础。党的八大和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科学论述,使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了良好的开端。但是,这些正确的思想观点并没有完全坚持下来。这也是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曲折的重要原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正是因为对国内的主要矛盾重新做出了正确的分析,才使得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重新回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也才使得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重新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第二,尊重经济发展规律。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通过走社会主义道路早日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成为当时全国人民的迫切愿望。怎样才能尽快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是毛泽东思考的现实问题。对于长期从事革命斗争的党和毛泽东来说,还缺乏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入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认识不够,使“急于求成”成为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造成了国民经济的严重损失。这种忽视经济发展规律的做法,使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陷入严重曲折。改革开放以来,在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国情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才使我国经济得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得到切实改善。

第三,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本质。毛泽东之所以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成果,但没有能够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最为根本的原因是没有能够真正把握社会主义本质。只有真正把握社会主义本质,才能在根本上把握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正确方向。在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的情况下,为了能够早日实现理想中的社会主义,毛泽东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希望通过人民公社这一“金桥”早日实现社会主义,从而片面强调“一大二公”,追求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导致社会主义建设严重脱离实际。也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以后反复强调,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首要的问题是搞清楚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而只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才能进一步搞清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纵观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全过程,他始终力求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建设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这个总的方向和基本思路是正确的,但由于种种局限,他得出的一些结论和制定的政策又是脱离实际的,也因此没有找到一条完全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是,这一时期的道路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辟打下了重要基础,提供了重要启示。邓小平指出:“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6](P234-235)我们不能苛求历史,苛求前人,也不能苛求毛泽东应当为我们开辟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既不能拿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否定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也不能因为毛泽东探索中的失误,就否定其探索的意义和价值。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