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流行歌曲和类似的追问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热议的背后正是社会大众对日常生活时间缺乏的反思。时间缺乏既与现代社会起源携带的精神气质有关,又与市场经济主导下生产方式的时间设定密切关联。对于当下中国而言,传统与现代多重时间交叉促使转型时空中的个体面临时间不断转换调整的压力。也就是说,我们需要辩证看待转型中国的“时间问题”。
马克思曾断言,“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也就是说,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阵痛不可避免,时间转换成为必然。当然,一方面,这必会给那些怀旧的人们打碎了乌托邦的梦;另一方面我们更需要积极看待一种日常生活时间的可行方案。
第一,在时间的财富价值不断增长的同时不可避免的是日常生活时间遭到“侵占”。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中国传统社会的日常生活时间方案有着明显的低物质特征,即一种物质匮乏、生活质量较差的时间,尽管其存在有着社会生活的强烈意义,但就长远而言,物质的丰富能够为社会的公正和个体的自由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也就是说物质生产不可避免需要耗费部分传统遗留下来的日常生活时间,以致当前日常生活时间面临危机,进而还可能产生因时间缺乏引发的焦虑。尽管技术的进步可以某种程度上暂缓这种焦虑,但技术进步的后果往往再次挤占日常生活时间,呈现日常生活的技术化特征。社会不断的技术进步使得个体无法脱离技术生活,进而表现为个人被现代工作时间所“绑架”的风险加大。因此,在时间效率化的同时有必要重新唤醒对生活本质的关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