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转型社会日常生活时间的反思(2)

北京:转型社会日常生活时间的反思(2)

第二,转型社会的多重时间切换让个体日常生活面临应激焦虑。对“时间都去哪儿了?”的追问其隐喻在于一种面向心灵的、面向情感(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时间,即日常生活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它还表达着对现代社会基于工作伦理的时间控诉,然而,这种控诉绝非一种带有革命性的解放诉求,而是在唤醒人们对于日常生活世界的关注,因此它不具有对抗性质,而是基于心灵的安慰和反思。尤其对于中国大规模的转型而言,传统规则失效,而新规则尚未成熟,多重时间的切换过于迅速,一种对不同时间的适应能力和生活规则并未完全建立起来,进而产生了对未来生活的恐惧和对当下现实的焦虑。

第三,转型社会还伴随时间边界的模糊化。现代时间与传统时间、工作时间与生活时间、城市时间与农村时间等等,多重时间的交叉重叠不断冲破各自时间的边界,尤其是现代时间对传统时间的取代、工作时间挤占生活时间,城市时间控制农村时间,成为当今中国社会较为普遍的现象,一个往返于城市、农村不同地区,工业、农业不同行业的人往往能深切感受到这种时间的交织。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流行伴随的正是在短短一个多月中几十亿人次从城市到农村再到城市的大迁徙。不同领域时间规则的变换逐渐模糊了时间的边界进而唤醒人们关于传统的记忆——它源自于内心对传统生活的感受。当然,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现代经济生产方式不断侵占传统社会时间所引发的回潮。

第四,从制度设计层面规定时间的边界成为必要。转型社会的时间边界模糊性需要强有力的政府从更长远的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规划多重时间的各自边界。在我国,国家每年出台节假日安排,其中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元旦均成为法定假日,并规定工作的额外补贴,从而将工作时间和日常生活时间设立边界,当然周末也是源自于西方传统的“礼拜日”,本身也是对西方传统的继承。转型社会尚未完成之前,传统和现代在时间上的“战斗”远未停止,即便是法定假日,日常生活时间被工作挤占也比比皆是。当然,不断以各种理由请假的“反抗”也不会停止。无论如何,在获取物质财富的同时不断关注和提升个体的精神世界,才可能达成个体全面发展与社会整体进步的和谐统一。

责任编辑:刘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