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现阶段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存在的问题。首先,没有以“批—评”为基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立足基础是“批—评”,这一基础不牢固,批评与自我批评就无法发挥真正作用。在民主生活、民主评议或进行党员谈话时,普遍存在“不以为然”和“老好人”的现象,将严肃的批评以拐弯抹角、旁敲侧击、避重就轻地用含蕴委婉的语言以希望的形式提出,不谈或不深刻分析主观因素存在的问题的批评,不能触及思想深处,不能引起足够重视,变成形式上的谈话。
其次,无法达到严格要求的标准。严格要求是批评与自我批评实施的关键。某些党员干部不着眼于大的方面,在小问题上纠缠不休,在进行自我批评时,绝口不提涉及自身利益的大问题,而是将工作中的小问题佯装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表示自己诚心做了自我批评。对别人的批评也是得过且过,避重就轻,其他人出于各种考虑,同样也对其关键问题假装不知,敷衍了事。这样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无法达到严格要求的标准,丧失了战斗力。
最后,错误使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一个“团结—批评—团结”的过程,但目前有些批评不是从团结的角度出发,真心帮助他人改正错误,而是怀着打倒对方的目的,注意收集对方的缺点错误,平常不进行交流反馈,在民主生活会时突然利用“批评”武器进行攻击,并将问题严重化、扩大化,以期达到打倒他人,提升自己的目的。这是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错误用法,不但不能帮助同志成长,还会激化两者间的矛盾,影响整体工作的开展。
现阶段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难的原因分析。首先,影响批评与自我批评正常开展的社会根源。中国封建思想文化中“官本位”的价值导向逐渐内化并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思维定式。当自己的正当利益受到侵害,在强势群体面前他们往往会遇到挫折,不懂得运用批评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同时,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也曾有过由于片面强调“斗争性”的沉痛教训,使有些人错误地把健康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认作是“阶级斗争”遗风,对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以为然、敷衍应付了事,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由“过火斗争”转向“批评无用”。
其次,影响批评与自我批评正常开展的经济根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逐渐从农业走向了工业,从乡村社会状态走向了城镇生活状态,从单一的社会形态已经慢慢过渡到了多元化社会的形态。在转型过程中,由于旧的思想体制被打破,新的思想体制短时间内还不能完全建立,人们对市场经济存在片面化的认识,“拜金主义”有所抬头,容易放弃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净化思想、增强“防疫能力”的武器。
最后,影响批评与自我批评正常开展的个人观念根源。新时期各种社会利益关系都有了新的变化,主要是因为新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当前的中国社会在生活水平提高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信仰缺失现象,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流行,个人偏向于扩大自身优点,掩盖和缩小自身缺点,当人自身道德素质不高时,很难接受批评,或喜欢把自身所犯的错误归咎于他人,在个体上自觉去实施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就存在客观上的制约因素。
创新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理论及实践运用
把握新时期批评与自我批评理论的发展原则。当前开展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就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握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需要的基本原则,努力克服批评难的问题,与时俱进地探索发展的新路径。
首先,坚持对主观世界进行改造。批评与自我批评目的指向改造自身,从深层次的意义上来看,实际上就是一个如何改造主观世界和如何改造认识能力的问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必须从改造世界观入手。同时,掌握客观世界的规律和本质离不开对自身认识能力的改造,只有不断改造认识能力,提高主体的认识能力,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改正错误认识,才能逐步提高自身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
其次,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方面,我们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必须要从事实的角度出发,对存在的问题不能视而不见,不能过于夸大事实,要对问题进行科学分析,然后通过外在的表象来深刻把握认识问题的实质根源。另一方面,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中,需要提倡“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态度,不能因此产生悲观情绪,将个别现象当作普遍现象,将局部问题扩大为整体问题。
最后,坚持唯物辩证法原则。事物的发展总是由肯定阶段走向否定阶段。目前,批评与自我批评弱化,表扬与自我表扬之风盛行,“肯定”虽然能对事物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长期的“肯定”是不利于事物的长远发展甚至是阻碍事物继续发展的。而我们通过批评能让人通过外界的帮助认识到自身的不足,通过第一次的否定让人清楚了解自身缺点,进入自我批评阶段后,形成对自身的第二次否定,由此对自身的认识逐步提高。因此,我们必须把握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武器,合理开展斗争,促进进步。
创新新时期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方法。现阶段,为使批评与自我批评更有效果,要与时俱进,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方法。
首先,直接式。在党内的民主生活会中就适宜采用直接式批评与自我批评,对自身存在的问题,不讳疾忌医,不遮遮掩掩,敢于揭短亮丑;对别人存在的问题,不留情面,少兜圈子,不绕弯子,真正“红红脸、出出汗”,触及思想,触及灵魂。这种批评方法适用于坦率直爽、性格开良、心理承受能力强的人,且批评时要有针对性,批评只能针对行为,不能针对人格,应就事论事,具体到事件本身。否则,有可能激化矛盾,产生对抗性心理。
其次,委婉式。针对自尊心较强,不容易接受正面批评的人,可以采取委婉式的批评,这种方法循序渐进,不是把批评信息一次输出,不把错误缺点全盘托出,避免超过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而将自身与对方都放入批评中,耐心地加以引导,引发其自身思考、自我批评,逐步地去解决自身问题。委婉式批评让被批评者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减轻人的思想负担,可以使批评更容易接受,自我批评更容易开展。
再次,揭露式。在针对个人存在的较严重问题或社会某些弊端、丑恶现象时,所采用的批评方式必须有一定力度,重点在于对存在问题进行纠正,对丑恶现象进行揭露曝光,督促犯错误的人开展自我批评。揭露式对不良行为进行批评必须一针见血,毫不含糊,能够达到让被批评者脸红、心跳、猛醒的效果,它较之普通性的批评更有战斗力量,但同时也要掌握揭露式批评的角度以及批评的分寸,最大程度地尊重被批评者的权利,以达到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又不至于使矛盾激化的最佳效果。
最后,启发式。启发式批评从被批评的主体入手,针对某种倾向,不直接讲明人和事,利用暗示和接受暗示这一普遍的心理现象,将批评的信息传递给被批评者,使其在无对抗状态的条件下接受批评,促使其对自身进行反省,然后开展自我批评,改正错误。启发式批评法实际是创造一种气氛,依靠心理压力使被批评者进行自我谴责,进行自我反省,从而达到批评的目的。这种批评适宜于对那些自觉性较高的人使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