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践行群众路线活动长效机制(2)

构建践行群众路线活动长效机制(2)

摘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党存在和发展的力量之源,是党执政合法性的现实基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关键在于构建长效机制,既要重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等基于观念和作风转变的日常制度安排,又需要确立更高的价值战略目标:将党的群众路线融入国家的政治现代化进程,推进党和政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从制度设计上完善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机制。

中国共产党在创立之初就是为老百姓谋福利的。正如党的早期创始人李大钊所说:“社会主义就是应运而生的起来改造这样社会(大多数人贫穷,少数人富有—笔者注),而实现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社会主义是使生产品为有计划的增殖,为极公平的分配,要整理生产的方法。这样一来,能够使我们人人都能安逸享福,过那一种很好的精神和物质的生活。”⑩今天我们站在新的时代起点,带领全国人民奔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共产党人应该继续践行建党的承诺:让人民群众过上无忧无虑的、舒舒服服的好日子。

改革开放30多年来,虽然我们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2010年国民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但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日益凸显,区域之间、城乡之间、阶层之间的差距在扩大,教育、医疗、社会保障、自然生态环境等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与矛盾增多,协调难度也在增大。人民群众利益无小事,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既要深深内化于党员干部思想意识中,又要外化于党员干部的执政行动中,“讲实话、干实事,敢作为、勇担当”,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

此外,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使“清正为官、廉洁用权”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行为。我们党历来重视自身作风建设,在同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特权思想、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等思想和行为斗争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形成了为民、务实、清廉、民主的工作作风和领导作风。但在当前的政治生活中,特权思想、官本位思想在一些党员干部中蔓延,颐指气使,对待人民群众的疾苦或是冷漠或是简单粗暴;权钱交易、权色交易,不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困,而为自己和家人谋取私利。作风问题关乎党的生死存亡,如果放纵这些不良作风滋生、浸染,势必会侵蚀党的执政之基、兴国之本。因此,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还要在转变党的作风上下功夫,破除“四风”。

建章立制: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制度基础。在政治实践中,一些地方、一些部门长期存在着党群、干群联系的制度缺乏或制度化水平不高,导致其实施与否、实施程度以及实施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的个人觉悟和意志,其根本原因在于制度供给不足或制度反应迟钝。没有制度保障的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不可能持久的,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不能“一阵风”、“搞运动”,还要辅以完善的组织制度作为支撑,以防止党的群众路线偏离其本真的内涵。“建立一定的制度来保障群众路线和集体领导的贯彻实施,而避免脱离群众的个人突出和个人英雄主义,减少我们工作中的脱离客观实际情况的主观主义和片面性。”构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既要重视“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等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等基于观念和作风转变的日常制度安排,又需要有更加长远的战略安排,从制度设计完善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机制。这种制度化的发展方向便是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融入国家的政治现代化建设,在推进国家政治现代化进程中,探索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实现党治国理政的现代化转型。

政治现代化的突出特征是以法治取代人治、以民主取代个人专制或独裁,它是一个包含政治理念、权力结构、功能及运行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在政党主导的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政治现代化是政党政治实践活动的价值指向,政党的现代化是政治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政党是这样变革的主导力量,是政治现代化的引领者和推动者。

从1921年建党到1949年建国,中国共产党从领导人民群众革命夺取政权的革命党转向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执政党,都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密切联系在一起,从革命到建设,也塑造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面对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执政环境的变化,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没有改变,也不能改变,但党的群众路线的践行的方式与模式必然适应政治现代化进程,推进党建设的科学化法治化,使践行群众路线,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成为党员领导干部的自觉行动,依靠其内在动力,而不是外部动员。

从政党执政的世界经验来看,一个政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并非是一劳永逸,一时先进,不能确保永远先进。在现代政治社会的变迁过程中,政党通常会遇到信任危机、认同危机、参与性危机,政党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持续迎接挑战,化解危机的过程,也是一个执政理念与执政方式现代化的过程。改革时代的社会环境的迅猛变化使我们党面临着“两个挑战”和“四个危险”,如何应对,既有赖于执政能力的提高,更有赖于党的执政方式的改进。依法治国、依法治党,突出法律在权力安排与权力运行监督与制约中的作用,实现党的执政方式的现代化转型,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偏离或背悖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轨道。

群众路线、社会主义民主和人民的主体地位三者的价值目标从本质来说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基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也不仅仅是针对党员干部而言的,固然党员干部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决定和主导作用,但人民群众不应该成为“看客”、被动的“工作对象”,还需要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相融合,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地位。支持和确保人民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渠道,就要不断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务事务和公益事业管理中的政治权益;就要加强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尤其是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制约,确保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防止公权力的异化、变质。

(作者单位: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本文系2014年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民主政治发展视角下群众路线长效机制的构建”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037)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