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的成就
30多年的发展,我国城镇化水平已经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3年的53.7%,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城镇人口由1.7亿,增加到7.3亿,增加了5.6亿。乡村人口从最高值的8.6亿,下降到2013年的6.3亿,减少了2.3亿。中国历史上城镇人口数量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数量,正式由农村人口占多数的社会为城镇人口占多数的社会。这在5000年历史上是第一次。虽然中国城镇化存在着诸多极其严重的问题,但也不能否认过去30多年城镇化所带来的进步,这些进步体现在经济、社会、文化及思想观念,乃至政治等各个方面。
打破了城乡壁垒,促进了社会流动。城镇化开启了城乡交流的大门,浩浩荡荡的人口流动大军,彻底改变了城乡社会固化的藩篱。到2013年底获得城镇户籍的乡村永久移民至少2亿;非正式转移的农民工总量2.63亿,其中进城农民工2.33亿。永久移民和进城农民工两者合计至少4.3亿,即目前城镇常住人口中约六成是30多年来由农村通过正式的和非正式的途径转移而来的。虽然非正式移民在融入城市中还面临着诸多的障碍,存在被边缘化的危险,但与留在农村的居民相比,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无疑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少数人也成为城市中产阶层乃至上层阶层。城镇化带动的人口城乡迁移把城和乡紧密地联系起来,不仅能够促使广大农村和农民改变观念,而且也推进城市居民观念的转变,比如农村人的勤劳吃苦精神、熟人相助的精神等。
促进了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的建立和完善。随着改革开放,原有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被打破,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制度。2013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22亿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98亿人,两者合计为8.2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0%,占20岁及以上人口的85%。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74亿人,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99亿人,两者合计5.73亿,占城镇总人口的78.5%。此外,农村的新农村医疗合作几乎覆盖了所有农村人口,几千万城乡低收入家庭也获得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护。过去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村社会保障近于空白,目前虽然水平很低,但基本上做到了农村全覆盖,是一个重大的成就。
城市现代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过去30多年中,中国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城市的装备有了质的飞跃。在此期间,住房条件改善,城市交通、供水、绿化、环境卫生、电信等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扩大了城镇人口容量,提高了城镇现代化水平。到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住房自有率已经达到80%以上,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2.5平方米,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