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帮忙转发。火德红红石崖,由于垮山堵住江。现在江水蔓延已到红石崖街上。所有房子被淹。还没人达到现场救援。求转发。”8月3日鲁甸地震发生之后,这样一条微信在朋友圈中广泛流传,甚至到了8月4日仍有人继续传播。但据澄清火德红乡政府已于8月3日18时组织人员去救灾,转移受灾群众800多人。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通讯工具和新媒体非常发达,在地震中可以通过通讯工具及新媒体求援,让受困群众多了些早日获救的可能,也让救援队伍可以及时发现受困群众,无疑是非常好的。但是出现红石崖事件这样的情况,就可能会带来极大的麻烦:一方面可能会出现重复关注这个信息,浪费宝贵的人力资源,影响救援的效率;另一方面,可能会在不知道真相的群众中,引起不必要的恐慌,造成更大的灾难。最后使得好事变坏事了。
是什么原因引起这样的局面呢?
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二点。一是信息的模糊性。在上面这则信息中,并没有明确的时间。同时,信息通过新媒体传播,是由一点逐步扩散到多点,再由多点继续向外扩散,在这样的传递过程中必然出现信息的延迟。这使得信息旧闻变“新闻”,却一直还被传递着。
二是传递者对所传递信息缺乏考据。传递者多是有爱心之人,希望将消息传递出去使得更多人获救。然而,在不确定自己所传播信息是否真实的情况就传了出去,这是非常不理智,也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谣言当止于每一个人!
在转发关于地震的各类信息时,包括求救信息、物资需求、志愿者招募、伤亡情况等,不能是随手一转了事,必须要仔细求证,确保信息真实可靠才能发布。同时,应该让发布信息清晰、明确,尽量避免含糊不清的情况;另外,如果遇到类似“红石崖求救”这样时效性很强的信息时,应该及时跟进,及时发布新动态。避免自己成为“新闻”的生成地。
总而言之,我们在转发关于地震中的各类信息时,一定要慎之又慎,做到不信谣不传谣,莫让地震中信息传递的“良方”变“毒药”。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