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派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反思 (2)

维新派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反思 (2)

个体与国家:激励国民使“赴公战如私仇”

维新思想家认为,中方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固然是由国家层面的政治腐败、军备废弛、战争意志薄弱、决策指挥体系迟钝等因素造成的,但也与中日两国国民的精神面貌、国民素质等有密切的关系。

他们指出,中国国民素质的弱点除了由重文轻武所导致的民力之“文弱”外,还有民智、民德方面的欠缺。如康有为称“吾中国地合欧洲,民众倍之,可谓庞大魁巨矣,而吞割于日本,盖散而不群、愚而不学之过也”(《上海强学会后序》)。严复获知甲午惨败后不禁愤慨:“中国今日之事,正坐平日学问之非,与士大夫心术之坏。”(《严几道年谱》)他在《原强》一文中强调,国家民族的强弱系乎民力、民智、民德三者,“未有三者备而国威不奋者”,“以将涣之群,而与鸷悍多智、爱国保种之民遇,小则虏辱,大则灭亡”;“日本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京戒严,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覆我之海军”,“何则?民力已苶,民智已卑,民德已薄故也”。维新派批评国民“民智未开”“愚而不学”,主要指国人对西学、对科技、对现代学术知识体系的蒙昧无知。他们痛陈传统教育驱使天下士子记诵词章八股,“适足以破坏人才”,不仅禁锢民智,也导致了军中奇缺熟悉现代国防、现代技战术的人才;在民德方面,则主要批评国人“散而不群”,缺乏国家观念、国家忠诚,缺乏合群观念、凝聚意识,一旦国家有难,各方画疆自守,人心自私浇薄,终不免一盘散沙。梁启超在《李鸿章传》这样评说:“日本非与中国战,与李鸿章一人战耳。”

反观日本,于民智则实行“文明开化”,“求知识于环宇”,“彼日本非不深恶西洋也,而于西学,则痛心疾首、卧薪尝胆求之,知非此不独无以制人,且将无以存国也”(《严复集》第1册,第50页)。于民德则倡导武士道精神以激发民族意识。据宗泽亚的《清日战争》记载,明治初年,新兵教育就导入了“为国尽忠”的思想,强调个人必须服从国家大义,为国而死是士兵的职责与荣光。

维新思想家还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国民愚弱、涣散的病源,并探讨了从提升国民素质、提振国民精神入手以挽救民族危机的思路。他们指出,君主专制政体、纲常名教与闭关锁国是滋愚滋弱的主要症结所在。梁启超在《爱国论》等文中批评封建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导致国人“知有天下而不知有国家”,缺乏国家意识;又由于专制君主以一人奉天下,使国人不知国家有自己一份,导致其“知有一己而不知有国家”,爱国心薄弱。他强调只有开民智、兴民权,使民众有现代国家观念并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切身感受到国家兴亡与个人命运密切相关,民众才能“以国为己之国,以国事为己事,以国权为己权,以国耻为己耻,以国荣为己荣”,国家遇到危难才能舍家纾难。严复在《原强》一文中提出救亡之本在于“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他指出,西洋“其鸷悍长大既胜我矣,而德慧术智又为我民所远不及”,“苟求其故,则彼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正因其实行自由、民主、平等,方“能使其民皆若有深私至爱于其国与主,而赴公战如私仇者”。因此,他主张通过“私之以为己有”,使民众意识到保卫国家也是在保卫自己,以此激发爱国热情与报国精神。

本文关键词: 维新派 甲午中日战争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