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群众家门口开展,究竟实效如何,群众看得最清楚、感受最真切。要想取得让群众满意的实效,关键是转变着力点,摆正立场点,激发兴奋点,打通服务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一维”变“三为”,转变着力点
发展进入黄金期,意味着矛盾进入凸显期,社会维稳的压力更加繁重。单纯为维稳而维稳只会疲于应付,只有把工作着力点从注重维稳转变到为民生计、为民排忧、为民解困上来,才能真正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从根本上赢得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为此,在推进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办好民生实事为民生计,集中资源、集中资金为民办实事,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回应群众关切为民排忧,对听取意见、查摆问题等环节中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立行立改,把整改重点对准群众的“最盼”、“最忧”、“最怨”,赢得群众的充分认可;扶助弱势群体为民解困,深入开展“心连心”活动帮民解困,并把解决弱势群体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补齐“短板”,兜住底线,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群众事最大,摆正立脚点
一切为了谁,心里装着谁,是衡量党员干部精神境界的第一标尺。群众事大于天、单位事放后边、个人事留家里,不仅要成为党员干部的一种工作境界,更应成为一种行动自觉,贯穿为民执政的始终。为此,我们始终要求:提供公共产品时尊重群众意愿,把群众认不认同、满不满意做为服务的基本取向避免好心办坏事、费力不讨好;进行重大决策时摆准群众位置,坚持重大决策从一开始就让民意来“导航”,“把话筒交给群众”,畅通和拓宽人民群众利益表达及诉求反映渠道,对事关县域经济发展和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决策、重大项目,广泛推行方案公示、居民听证等制度,让群众监督,使群众有声音,让决策有准头。化解信访矛盾时坚定群众立场,把信访工作看作党和政府体验群众情绪、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的重要渠道,关心群众、服务群众、造福群众的重要途径,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做好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