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中国”的破题——兼议民意及其特征 (2)

“民意中国”的破题——兼议民意及其特征 (2)

二、民意中国:观察中国的独特视角

一个国家有不同的架构,因此而有不同的标识。

我们可以从物质视角即地理空间、资源贫富等立场架构与标识一个国家,如石油大国,沙漠王国;也可以从意识形态即精神视角架构与标识一个国家,如伊斯兰国家,共产主义国家;还可以从执政集团即官方的视角架构与标识一个国家,如奥巴马当局,北京政府。自然也可以从民间层面,从普罗大众和底层民众的角度架构和标识一个国家,如草根社会,劳工社会。总之,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生存空间,不同的执政主体,不同的社会架构,不同的内政外交方略。因此,人们了解和认知一个国家,可以有不同的视角,可以立足于不同的观察面,既可以选择物质的视角切入,也可以选择精神的视角切入。这就是“民意中国”这一命题得以成立的认识论根据。

“民意中国”作为观察中国、认识中国的独特视角,提出了一个考量中国的新的渠道、新的度量和新的方法,提出了标识中国的新称谓和新符号。

“民意中国”是观察与标识中国新的观察视角和新的标识符号。它同“政治中国”、“经济中国”、“军事中国”、“文化中国”等传统的视角和标识不同,是一种以“民意”为内容和指标的视角及符号体系。“政治中国”以中国的内政纲领与外交方针为观察面,考评中国政府的重大举措和最高政要的言行足迹。“经济中国”以中国的重大经济布局和经济指标为观察面,考评中国国民经济在经济世界的表现及城乡发展进程。“军事中国”以中国军事路线的变动和军事实力的盛衰为观察面,考评中国捍卫自己领土领海的重大措施和中国军队的布局动向。“文化中国”以中国的文化政策调整和教科文卫建设为观察面,考评中国文化发展投入和公民文明素质升降指标。同这些传统的描述和认知中国的视角与标识不同,“民意中国”则以亿万民众及意见领袖对中国执政党及中央政府重大举措的态度,以及对领导高层言行品格的评价为观察面,考评民众的内心世界,构建主要由通过民意测验而获得的中国民众心态,由此可以清楚地把握和标识当下中国的社会基础——亿万民众组成的“老百姓的中国”。

“民意中国”是观察中国、了解中国和认知中国的新的渠道,新的方法。“政治中国”使用的是政府文本,立足于高层观察,跟踪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国内外行程,关注的是中国中央主流媒体的政治报道和社论评论,中国知名智库对中央的建言及重大数据发表,以及外国政要及政府关于中国政治的评论。“经济中国”使用的是中国政府发表的重大经济指标以及对经济态势的评论,通过中外传媒对中国城乡经济活动报道把握经济走向、成就及问题,参与各种中外经济分析活动,了解中国的经济政策变革,收集中国各地经济发展资料,深入中国内地作各种“考察调查”。“军事中国”使用最多的是中外传媒尤其是中国军事媒体关于中国军事部署、军队装备及训练的各种报道,分析各国特别是中国周边国家对中国军事发展的评论及双边军事冲突的报道,收集中外军队将领交往活动的信息,关注中国军事建设投入和重大武器研制的数据及消息。“文化中国”使用的是中国执政党和各级政府公布的有关文化建设的政策文件,中国教科文卫各部门发表的重要数据和业态变化的文稿,各地各部门关于文化设施建设及文化工作队伍建设的报告,民众文化需求的提升及精神文明水平变动的报道,以及中外文化交流活动的信息。

“民意中国”则提出了观察中国、了解和认知中国的一种新渠道和新方法。这种新渠道新方法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民意中国”用以构建“中国”的内容主要是民意,即笔者在第一部分提到的“一定空域和时域内民众的内心世界,民众的所思、所盼、所喜、所恼”,“民众一致的内心活动和对某些事件、事态、机构、人物以及对这些机构人物政策言行的相似或相同的评价”。这样的内容有三个共同点:民众在数量上达到一定规模,不是个别人的想法或诉求;反映的是普通民众的利益诉求或价值判断,没有机构或社团背景;表达的是民众的生存状态和民众对机构、社团政策决策的反馈意见,即社会下层对社会上层的态度。

第二,构建“民意中国”获取上述内容(民意)的渠道和方法,大致有:使用直接或间接的民意测验(民意调查,有电话调查、问卷调查、街头面访、焦点问题座谈、计算机调查等)获得的数据及资料;召开座谈会调查会讨论会;通过各地各部门出版的年鉴、皮书、报告集、论文汇编,从中抽取有关数据、个案并对之进行验证统计分析;委托各类市场调查机构进行专题调查分析获取专门的民意资料;对反映民意的民生新闻、政改新闻、生态报道进行仔细的分析梳理;到事故现场、灾害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并同当事人交谈,以获取第一手资料甚至取得相关的实物。使用这些渠道和方法要严格注意两点:一是直接来自民间而不是官方机构和官员本人;二是必须是足以反映民意的真实的意见、诉求、愿望以及民众喜怒哀乐的资料。

第三,“民意中国”的构建与呈现,必须由“民意”当家,靠“民意”说话,既不按照官方提供的“提纲”拼凑,也不能由“民意中国”的构建者依据自己的主观意愿或设想去编织。民意如何,则“民意中国”也如何,敬畏民意,尊重民意,由民意构建“中国”,“民意中国”呈现的应该是由真实而广泛的民意建构而成的“中国”。这里有一个困惑需要克服。社会经验告诉我们,如前所述,“民意”有时会有屈从权力和盲从经验的情况,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有的民意未必能真正反映民心,而有的民意则未必契合历史发展规律并代表多数民众的根本利益,即民意诉求的不一定是值得努力争取的东西。对此,我们在考察民意并依此构建“民意中国”的时候,要对每个来自民间的民意(更不必说来自官方或商界的所谓的民意)进行仔细周全的考察和核证,去芜存真,沥去各种外加的水分。这样,“民意中国”作为观察、了解和认知中国的新渠道和新方法,才是有效的和可靠的。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