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中国”的破题——兼议民意及其特征 (3)

“民意中国”的破题——兼议民意及其特征 (3)

三、在流动中把握中国民意和民意中国

我们知道,舆论是社会和时势的晴雨表,是某种共同性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的公开表露,是实施社会调控的制约力量。深而言之,舆论因此而具备另一个特点,即因不同的社会状况和时势背景而流动、而演变。作为普罗大众舆论积聚和沉淀的民意,这种流动和变化更显著、更突出、更鲜明。流动性,是民意的特点和优点,观察和研究民意,不能不关注民意的变动不居与流动不息。同当今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日新月异的变化一样,中国的民意也处于不断的流动与演变之中。同样,民意中国也处于生生不息的流动与变化之中。今日之民意中国不同于昨日的民意中国,而明日的民意中国,又不会与今日的民意中国相同。为此,我们必须做到,在流动中把握好中国民意和民意中国的变化发展。

以笔者之见,当今中国民意和民意中国的流动不居,大致出于这样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社会转型,阶层分化,导致利益多元,意见纷纭。改革开放第一个十年有一种议论,曰:“老大(工人阶级)靠了边,老九(知识分子)升了天。”现在,知识分子这一阶层自身又分成多个层次,收入多者年入数百万,少者不到两三万。农民也是,通过办实业致富者各地都有,而衣食不保者也以千万计。立场不同,诉求不同,意见表达和舆论呈现自然也有所不同,民意变化多端,当然难免。

第二,改革进入深水区,新举措不断,新变动不绝,新群体如雨后春笋,各种利益诉求频频提出,自然看法多,主张多,意见多,因此而导致民意呈现出巨大的流动性。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世纪后改革进入深水区以来,经济体制变革之烈,社会思潮更替之快,商界竞争之残酷,新闻出版在新媒体时代变革之神速,令人油然想起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感叹当时德国变革状况时所写下的文字:

“德国在最近几年里经历了一次空前的变革。从施特劳斯开始的黑格尔体系的解体过程变成了一种席卷一切‘过去的力量’的世界性骚动。在普遍的混乱中,一些强大的国家产生了,但是立刻又消逝了,瞬息之间出现了许多英雄,但是马上又因为出现了更勇敢更强悍的对手而销声匿迹。这是一次革命,法国革命同它比较起来只不过是儿戏;这是一次世界斗争,在它面前狄亚多希的斗争简直微不足道。在瞬息间一些原则为另一些原则所代替,一些思想勇士为另一些思想勇士所歼灭。在1842年至1845年这三年中间,在德国所进行的清洗比过去三个世纪要彻底得多。”①

在如此变化之巨和改革之烈的中国,民意的内容取舍、表达方式和呈现手段都有了极大的变动。在这样的背景下,“民意中国”的流动自然也就快了,大了。

第三,市场经济因素的诱惑和党内腐败的影响,不少执政者严重异化,使不少民众心目中的理想目标发生动摇改变,致使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也游移不居。全国的主流价值观至今难以确定,社会前进的动力不足,人生目标模糊不清,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民意的变化与流动。

第四,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中国民意由于受到各种复杂因素和利益的影响,呈现出变化多端、游移不定的状态。外资进入中国,中国资本和劳务出口增加,西方国家经济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对中国的启发,社会思潮和思想文化理论通过教育、出版、影视和互联网无孔不入地渗透中国,浸润着普通民众的头脑,从而改变着民众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术活动方式,使中国民意的形成机制和价值评价标准发生着不小的变化。

最后,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党中央和中央政府推出许多新的顶层设计,作出不少新的制度安排,提出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的举措,使广大民众抱有新的期待和新的诉求。这种情况下,民意的变化和流动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

一系列民意测验的结果表明,一年多来中国民意正朝着充满希望、充满期待、调动正能量、上下一股劲的方向发展、延伸、变动。今天人们看到的“民意中国”,比过去任何时候都灿烂、高昂、务实、可行。

民意既有稳定的一面,又有流动的一面。我们在第一部分对民意的稳定性作过不少分析与论证。同民意的稳定性一样,民意的流动性是它的又一个重要特点。今天中国的民意,稳定的一面有所减少,流动的一面不断强化。这给我们的中国民意研究和民意中国的构建提出了新的使命,增添了新的难度。但我们相信,随着“民意中国”的破题,并且始终坚持在流动中把握中国民意和民意中国,它一定会催动更多的学者投入,把这一新课题的研究不断地推向深入。

注释:

①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9页。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