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治理碎片化是世界的危险(2)

全球治理碎片化是世界的危险(2)

全球治理的碎片化危险存在

尽管新冷战不会出现,但是冷战后被认为世界将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Pax-Americana)全球治理的时代行将结束,旧的国际机制改革滞后,越来越不适应新的世界力量变化的时代,新的国际机制开始涌现,但还很不成熟而且没有得到危机检验,这就意味着我们将生活在一定程度的全球治理的碎片化的时代。这个过渡期越长,不稳定和不可确定性就越大。

第一,战后美国主导的全球经济体系仍然是最有力的国际机制,但新兴国家认为他们被严重地低估。西方国家一边指责新兴国家利用全球化搭便车进行重商主义外交,而要求他们承担更大全球责任;另一方面在国际机制改革上却又不愿意放权。目前金砖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全球的25%,但IMF投票权仅为10%,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比利时在国际货币组织(IMF)的投票权大于墨西哥、印度以及巴西。20国集团早就对IMF和世界银行改革有过具体的共识,然而美国国会迟迟不批准让全球机制改革陷于困境。结果是新兴国家决定建立自己的框架,此次的金砖开发银行也好,货币融通机制也罢,都是对现有国际机制改革滞后的失望引发,而不是因为新兴国家要建立推翻现有机制的野心。

第二,在原有的全球机制改革滞后的同时,美国积极推动建立的新的国际机制却越来越体现出对新兴国家的排他性。美国在亚太地区推动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没有包括中国和印度,而在大西洋推动的跨大西洋贸易投资伙伴协定(TTIP)也不包括俄罗斯和巴西,不知道是否有意如此,但至少从金砖国家来看,这些做法不具有包容性,反过来会增强他们必须建立新的国际机制的动力,而这又会引发美国等原来的发达国家对新兴国家的意图有所怀疑,互不信任就可能进入恶性的螺旋,结果将会是造成全球治理机制的碎片化。

第三,这种全球治理的碎片化还会波及到国际政治领域。围绕乌克兰问题,美俄两个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在联合国到了针锋相对的地步,这预示着叙利亚、伊朗等问题的大国合作前景日益黯淡,联合国效率的低下将会给很多其他国家以强烈的心理冲击,即国际政治的无政府状态的到来必须要加强自助的努力,而不是幼稚地依赖所谓的国际机制的调停,如果这样的思维一旦扩散,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全球政治机制将可能会被边缘化。尽管中美关系同美俄的对立程度相比要轻得多,但双方的战略互疑的问题得不到很好管控的话,在很多国际问题上的合作很容易受到干扰。

在美国看来,中国在海洋问题上的做法是在挑战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霸权,以及逐步试图瓦解美国在亚太的军事同盟网络,因而必须强化同盟并且让中国遵守国际规范和国际法。但在中国看来,美国的重返亚太矛头直指中国,所谓的要中国遵守国际法的指责,是双重标准和打着国际法的幌子实现永久霸权的野心的做法,为什么美国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却能够到处以国际法压人,为什么美国说的都是国际规范。

到目前为止双方尽管有摩擦,但仍然积极通过各种渠道试图让对方放心避免美俄式的直接冲突,这种战略耐心必须继续下去。全球治理碎片化最为可悲的牺牲品则很有可能是小国,对于中小国来说,外交上最大的资产是多边全球机制,试想如果没有多边机制,新加坡如何可能有经常性接触到中美俄等大国领导人的机会,没有多边机制,马来西亚的声音就无法被世界听到,没有有效的多边机制,乌克兰的利益就可能被大国博弈所牺牲。

对于中小国家来说,如果全球政治治理体制碎片化加剧,他们将面对非常痛苦的抉择,要么选择忍受,要么选择同某个强者结盟,对于那些感到极端不安全的小国来说则可能走上极端的道路来寻求自助的安全。冷战后,朝鲜就是第三类的典型代表,冷战结束意味着过去对抗的国际政治机制突然消失,美国的极端强大积极推进自身的价值观和忽视联合国的做法,造成了失去了苏联保护的朝鲜面对极度的安全恐惧,亚洲又没有有效的多边框架来接纳朝鲜,最终成为了选择核武装的国际政治孤儿。

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的危险不是新冷战,而是全球治理的碎片化带来的不可预测性和不安全感,这些潜在的风险可能并不比新冷战小。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