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着力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这是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根本举措。这里包含两个概念,一是联系,二是服务。联系,就是党员干部要下得去、待得住,跟百姓结成“亲家”。民间有句俗话:“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坐下吃,四回躺下住”。长此以往,党员就有了亲和力、号召力,党群关系也就密切了。服务,就是党员干部去到群众中,本着“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帮助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自己能办的马上办,不能办的协调办。这样,群众对党员干部就有归属感、依赖感,产生“党员和组织是靠山”的思想,党组织也就有凝聚力和战斗力。中央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加强和改进乡镇、街道和村、社区便民服务工作,提升服务群众的功能和水平。健全服务保障体系,建立稳定的基层组织运转和基本公共服务经费保障制度,推动人、财、物向基层倾斜,充分调动服务群众的积极性,保证群众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办,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管”。全面落实这些要求,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将大大增强。
教育实践活动是夯实理论基础,确保执政地位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说:“领导不是万事通,不是万能的,要做群众的先生,先做群众的学生。领导要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多同群众交朋友,多向群众请教。要真正悟透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从群众中来”是认识论的理论源泉,指出了问题的根本和实质在于群众。群众是认识的主要矛盾、主要目标,只有充分围绕“群众”这个主体,我们的认识才有意义,才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向。在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中央明确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为民”成为第一要求。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首先强调的就是要深入群众中去,了解群众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能为群众提供怎样的服务?只有这样,“为民”才能找到正确的路线。“从群众中来”是形成理论的原始素材,有了原始素材,继续沉下心来,加以思索,把这些原始素材加以提炼,找到其中内在规律,就能上升成为指导实践的理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