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清对邓小平理论的四个错误认识

澄清对邓小平理论的四个错误认识

今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界围绕邓小平生平及思想的研究正在形成热潮。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邓小平在很多问题上有着深刻的思考,他的很多论述与我们今天正在做的事情息息相关。然而,一个时期以来,学界和社会上对小平同志的一些重要论断的认识不够全面、不够准确,存在断章取义和片面化、绝对化的现象,造成了一定的认识误区和思想混乱。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需要对一些错误认识进行澄清,否则会影响我们事业的健康发展。

第一个问题,关于姓“社”、姓“资”。邓小平在1992年视察南方时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为此,一些人认为,邓小平是不问姓“社”姓“资”、姓“公”姓“私”的实用主义者。然而,事实非但不是如此,相反,邓小平认为,要用上百上千的事实来回答改革开放姓“社”不姓“资”,有利于社会主义,不利于资本主义。“到本世纪末,上海浦东和深圳要回答一个问题,姓‘社’不姓‘资’,两个地方都要做标兵。要回答改革开放有利于社会主义,不利于资本主义。这是个大原则。”在遵循这个“大原则”的前提下,要解放思想,大胆闯、大胆试,不能把不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缩手缩脚。

姓“社”、姓“资”是涉及改革的性质、方向和目的的原则问题。邓小平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这就是对改革的定义,是对改革性质的回答。对于改革总的目的,他提出“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这三个“有利于”同时也是改革的评价标准。如果改革使社会主义因素越来越少、资本主义因素越来越多,使党的领导地位越来越削弱甚至发生了动摇,那么改革就失败了。因此,改革的着力点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一切改革措施都要聚焦于三个“有利于”,用三个“有利于”来评判改革的成败得失。

第二个问题,关于“不改革死路一条”。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人把改革当作抽象的标签、空洞的口号,只讲改革、不讲方向,甚至认为只要把原有的都推翻了就是改革。有人还断章取义地用邓小平同志“不改革死路一条”的话来做论证。殊不知,小平这句话是有前提的,即“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关于改革,从来就有一个什么需要改、什么不能改的问题,从来是有所改有所不改的。改革不是将我们原有的制度全部推倒重来,不是另起炉灶。邓小平指出,过去行之有效的东西,我们必须坚持,特别是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那是不能动摇的。在这个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不实行改革开放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这段论述是对“改革标签论”者的有力回答。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