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论怎么改革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2)

中国不论怎么改革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2)

二、改革要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中国的改革,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问题上,一直存在严重的分歧。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以来,有人借解读会议精神,开出错误“药方”,提出“最理想的改革状态是私有化”、农村“土地私有化”;中国要遵循“发达国家治理变革的经验,也是台湾、韩国、日本转型成功的逻辑”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中国共产党要按照“西欧的社会民主党”模式进行改造,等等。简言之,按邓小平的说法,“某些人所谓的改革,应该换个名字,叫作自由化,即资本主义化。他们‘改革’的中心是资本主义化。我们讲的改革与他们不同,这个问题还要继续争论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7页)“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最终发展起来也不过成为一个附庸国,而且就连想要发展起来也不容易。”(同上书,第311页)重温邓小平的这些重要论断,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一些试图引导中国改旗易帜的观点的实质。

1. 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目的不容许中国改旗易帜。

改革是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或者说使其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是“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改革总的目的,“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同上书,第241页)对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习近平总书记阐释说: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往什么方向走,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必须回答好。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两句话是一个整体,“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其他什么道路。”“后一句,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21页)如果只讲第二句话,不讲第一句话,就会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走偏方向。

由改革开放的方向、立场、原则所决定,我们改革的对象,只能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需要的不完善的方面。对“过去行之有效的东西,我们必须坚持,特别是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那是不能动摇的。”(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33页)社会主义的改革,一个本质要求就是“改”与“不改”的统一。“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15页)

2.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我国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不容许丝毫动摇。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功,关键是我们把党的基本路线作为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始终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一条管总的、管一切的路线。改革是这条基本路线的一个组成部分,一定要受基本路线的指导和制约,而不能离开基本路线。这其中一个基本点是,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四项基本原则同改革开放的关系。四项基本原则是根本,是方向,是前提。改革是“在坚持四项原则的基础上选择好的政策,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比较快的发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5页) 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都是有前提的,“即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如果不坚持这四项基本原则,纠正极左就会变成‘纠正’马列主义,‘纠正’社会主义。”(同上书,第332、137页)要求中国改旗易帜,就是要我们抛弃作为党和国家生命线的党的基本路线,使我们失去改革取得巨大成功的关键,党和人民岂能容许?

邓小平在这方面的一系列论述,早已澄清了这个重大是非问题:我们的改革姓“社”不姓“资”。他说:“要用上百上千的事实来回答改革开放姓 ‘社’不姓‘资’,有利于社会主义,不利于资本主义。”(《邓小平年谱(1975—1997)》,第1340页)“到本世纪末,上海浦东和深圳要回答一个问题,姓 ‘社’不姓‘资’,两个地方都要做标兵。要回答改革开放有利于社会主义,不利于资本主义。这是个大原则。”(同上书,第1340页)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新的实际,把邓小平关于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原则的论断,进一步概括为政治原则、底线和政治定力。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的改革怎么改、改什么,要有政治原则、底线和政治定力。政治底线就是要坚决反对任何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图谋,政治定力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能有丝毫动摇,要在众说纷纭中开好改革药方,没有很强的战略定力是不行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不是为了迎合某些人的“掌声”,该改的坚决改,不能改的坚决守住,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在改革的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楚,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改弦更张。中国不论怎么改革、怎么开放,都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3. 中国绝不会容许苏东悲剧重演。

苏东剧变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最大悲剧。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苏东剧变的沉痛教训,使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改革的方向道路问题上更加清醒、更加坚定。因此,在涉及道路、理论、制度等根本性问题上,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对那些故意曲解和诋毁的言论,要给予坚决的驳斥,发出我们的声音,以正视听。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绝不容许苏东剧变的历史在中国重演!

(作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本文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研究课题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