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作为社会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

摘要:我们原来谈价值观建设,很多方面的宣传没有达到我们的初衷,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总是去说一些和老百姓生活没什么关系或者关系并不紧密的概念、口号、标语、愿望,调子定得很高,没有人跟着唱上去。没有人能听下去。所以,揭示价值观和世俗生活的关系极为重要。

价值观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可直观的事物,它是必须通过我们的心之慧眼才能觉察到的东西,所以我们往往忽视它。而一个社会要存在,就必须有一种维持秩序的东西。我们知道1840年以来,西方文明以野蛮的方式到来,我国几千年的自然历史进程中断了,儒家伦理到20世纪初不再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占有中心地位,但即便辛亥革命以后,为了这个社会有秩序,我们依然用儒家伦理来维持。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批林批孔,传统儒家伦理不可能维持秩序了,那个时候怎么办?我们用斗争哲学来当纠察队,外在地强硬地维持人际关系社会秩序。如今我们能请儒家伦理来维持秩序吗?能像改革开放以前,请斗争哲学来当纠察队吗?这些都行不通,唯一的办法就是重建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它叫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在文化定律中把握思考核心价值观的方式

我们应以什么样的文化思维来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什么要提这么一个问题来思考呢?170多年来,我们国家经常处在逃生的境地,在那样的情况下,生存需求这个原本是最基础的、低端的需求成为优先需求,它遮蔽了、掩盖了我们高端的文化需求、精神需求,久而久之,我们习惯性地把文化、道德、精神、信仰问题做一种矮化、窄化、庸俗化的处理,把它当做功利的事情来看待。爱因斯坦有一句话值得我们好好琢磨一下,他说,解决问题的不可能是那些导致问题的思维模式。我国一百多年以来一直进行文明的转型,什么叫文明转型?就是整个生存方式的现代转换,在这种大的转换过程中,实际上我们经常遇到的是系统性、结构性的问题,但是我们经常只有一种操作性、技术性的工具,而操作性、技术性的工具往往不能解决系统性、结构性的问题。要解决中国社会文明转型,全方位改革、深层次改革遇到的系统性、结构性问题,必须形成一种文化思维、文明思维、生命思维。什么是文化思维呢?我把它概括为关于文化的几大定律。

(一)文化的人性定律。人之为人,是作为文化的存在物。在宇宙当中,只有人类同时生活在两个空间当中。一个空间就是可以进行精确进行数学计算和严密逻辑推理的那种功利的、物理的、地理的空间,即我们肉眼所见的空间。但是,如果只有这个空间,那么人跟狗、猫、虎、豹等其他动物不就是一样了吗?它们也有这个空间。因此,人类还有第二层空间,即是无法被逻辑和数字覆盖的那个虚乎乎、暖融融、软绵绵的心灵、道德、理想、信仰的空间。人是一个虚实结合体,这个虚不是虚无之虚,它有点像数学中的虚数,是有用处的。

在我国平遥古城县衙门上有副对联,当然,原来县太爷将其张贴有他的用意,我们今天稍微改一改方向来理解这副对联,给这副对联加一个横批,叫“人之为人”。上联:柴米油盐酱醋茶,除却神仙少不得;下联:忠信孝悌礼义廉,无有铜钱可做来。人之为人,柴米油盐要有,忠信孝悌也得有,两者均衡则健康完满;两者分离,一定陷于病态,甚至灾难。爱因斯坦说,不是所有有价值的东西都能计算,不是所有能计算的东西都有价值。我们仔细想一想,有时候,某个地方、某一件事上,我们看到人心不古、世风日下、道德滑坡,原因千千万万种,但是归根到底是很多人在有价值与能计算之间,简单地划了等号。

(二)文化的多样性、复杂性、随机性、不可预测性定律。在我们的物象世界,一个鼠标加另一个鼠标,只能等于二,非二即错。但是,在文化、审美、信仰这样的领域也是这样吗?比如说,欣赏某一种绘画,你可以认为这种画是天下至美,但是你不能把你的看法、感觉、偏好强加于别人。这就是说,文化的问题往往没有唯一的解。所以,费孝通先生在20年以前曾经说过16个字,在文化领域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认为你自己生存于期间的文化为天下最美,没什么错,但是同时要打开心灵,欣赏和你的文化完全不同的文化。

《未来是湿的》一书中谈到,一个人在现代社会中想变得强大,往往不是取决于认识了多少个人,而是认识了多少种人。在精神文化领域,那种量的叠加不算什么,关键是一种原创的新的精神品的出现。其实到了20世纪下半叶,连那些面对物理世界的自然科学家也认识到,宇宙当中的事物不是那么简单,我们必须以一种复杂性的思维去对待。所谓复杂性思维就是要注意到一个事物内部的关联性、无穷性,以及它和外部事物的关联性、无穷性。即便一个人有再多知识,跟外部的无穷比起来,就显得特别渺小,近乎于零,所以要低调、要谦卑。另外,每一个事物又是一个自我完整的自组织。它自我调节、自我发展,从简单到复杂。你只能给它创造条件,不能从外部注入一个强行的指令去干扰它的自我调节、自我发展。还有所谓复杂性思维就是有限性。一个文化事物,未来某一个时刻是否存在,发展的状态如何?谁也不知道,有些新事物是突然涌现出来的,是无法被规划的。你能知道十年以后的服装是流行蓝色还是红色?什么款式?谁都没法预料。同时,文化也是一个不断地自我涌现、自我创新、自我复制、自我表现的领域。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