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作为社会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

核心提示:我们原来谈价值观建设,很多方面的宣传没有达到我们的初衷,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总是去说一些和老百姓生活没什么关系或者关系并不紧密的概念、口号、标语、愿望,调子定得很高,没有人跟着唱上去。没有人能听下去。所以,揭示价值观和世俗生活的关系极为重要。

(三)文化的减法定律。文艺复兴时代,有一位叫米开朗基罗的艺术巨匠,当初他创造出《大卫》这幅作品以后,他的铁杆粉丝面对这个作品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认为人间不配有此物。于是,就发问说,您怎么可能把《大卫》这样的作品创作出来呢?米开朗基罗说,你把事情想得太复杂了,事情原本很简单。我去山中采石,发现一块硕大无比的大理石,我从其中看见了大卫的形象。然后,把石头运回去,日复一日地工作,去掉那些多余的石片。到某一个时刻,大卫的真身就呈现在你我的面前。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领悟到,人文真理的出现,往往要做减法。正如老子《道德经》所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是同一个过程,我们往往把它分解开来,以为一方面为道,一方面为学。人必须做两件事,为学你不能回避做加法,但是同时又要其中有道,又要做减法。

(四)文化的宿命定律。人类再强大、有再多的理性知识,我们在自然规律、社会规则、道德规范面前,都要保持谦恭、谦卑的态度,要有一种警醒和自觉。往往人的权力大、钱多了、知识多了,就容易太过自信,过了头就是自负,自负过头就狂妄,就会由聪敏跌入愚蠢,最后导致人生、人性的灾难。有人把文化思维说成是一种超逻辑的思维,就是以逻辑为工具的那种理性思维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但是有时候这种力量是双刃剑,有一些人有了知识、有了理性以后变得狂妄,这种力量就可能反过来伤害到自己。

(五)文化的载体定律。有一则寓言故事。一位农夫去挖地,挖出来一把古提琴,锈迹斑斑。他不知为何物,将其扔在一边。在收工的时候,他不经意地敲了一下,是木质的,于是考虑将其带回去,晒干,做柴火用。回家路上,这位农夫巧遇一位古提琴收藏家。收藏家看到这玩意儿以后,大为惊喜。在他看来,这是一件重要的文物。于是,古提琴收藏家和农夫约定,第二天到农夫家里去,以很高的价格买下这玩意儿。农夫惊喜地应允了。回家以后,农夫觉得明天要用这个脏兮兮的东西换人家那么多的钱,有点不厚道,于是就将其放在水里泡、洗,用各种东西把锈迹擦掉。并且农夫一遍一遍地给它涂漆,涂得崭新锃亮。第二天发生什么了?自然是收藏家不要了。就是说,物中之文被掩盖、被遮蔽、被破坏的时候,那个物尽管大致的样子还在,但是作为文物的价值已然不在。另外,如果人都像那位农夫,谁又能体味到古提琴之意蕴呢?

搞文化建设,要有文化载体。但是,这个载体只是一种可能的存在,怎么将其唤醒呢?人心中必须有文。如果人的心中无文,物中之文就永远不会发生。换言之,我们谈文化建设、谈核心价值观,都要找载体,但是,最重要的载体是每一颗在我们胸中搏动的、带血的心。长时间以来,冠冕堂皇的口号、苦口婆心的说教,并不少见,但是往往无效,就是因为我们所倡导、呼唤的至善至美至真的那些道德精神,没有一颗一颗人心将其承载。    

(六)文化的时间定律。现在很多领导干部都知道文化的重要性,但是一忙起来就会忘记它,为什么呢?我打一个这样的比方,好比一家银行,可以每天借你一小笔贷款,20年后连本带息一起还。用了一年以后,觉得随手就能借来,好用得很,20年以后才还,还早着呢。这样一来,人就麻木了、麻醉了、麻痹了。但是20年一到,连本带息还的时候,一般都还不起。人类文明史上那些短命的政权,往往是由于欠了文化的高利贷,一时连本带息还不起而垮台。只有把眼光放长远,至少看一百年、两百年,你才能发现在眼前那个弱不禁风、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化在漫长的时间中,其实具有摧枯拉朽的力量、无坚不摧的力量。我们要记住,谈文化必须是有历史感,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总是强调领导干部要多读一点历史,很多人可能把历史完全看成一种要考试的知识,这是次要的,历史上某个人哪一年出生、哪一年去世,某一个事件哪一年发生,这固然也有必要记住,但是真正读历史,是养成宏大的历史感,培养那种历史的智慧,而不仅仅把它固化为客观知识的东西。

总而言之,我们要理解习总书记的讲话,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要实现党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形成作为最大公约数的核心价值观,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换思维方式,摆脱那种急功近利的往往是致命的思维方式。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我们开始提出来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在是并提,一个是核心价值观,一个是核心价值体系。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一下,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一)价值信仰系统是文化的灵魂。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种有生命的存在。它的灵魂,或者说其稳定的、像遗传密码似的那个东西就是价值信仰系统。

作为整体有机的文化有三重结构:

第一,最外围的那层结构是工具系统、认知系统。工具系统、认知系统有一个特点,就是天天在变化。古人说的“日日新、苟日新、又日新”,指的就是文明体最外围的那层结构。生活的潮流每天都在变化,应对生活潮流的工具必须时刻迎接这种变化。

第二,文化系统的第二层结构是审美系统。1840年以后,我国和西方在文化的工具层面上相比而言,当然是西方先进。但是,从文化的审美系统来看,却不尽如此。我们的《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一万年以后也不会过时。马克思也看到了这一点,提出了古希腊的艺术是不可能被超越的。就是说,在审美系统,不是越到后来,越先进。倘若拿先进、落后去评价审美系统,说明你不懂审美。

第三,文化最内核的系统是价值信仰系统,它组成的这种文化遗传密码是最稳定的。如果说,外围的认知系统、工具系统是我们生活中的器皿,那么价值信仰系统就是博物馆里的文物。器皿系统当然是越新越好用,可是博物馆里的文物却是越旧价值越高。再打个比方,有一家企业,两百年以前初创的那位人士提出来一套价值观。假定两百年以后,所有的老板、员工都还在遵循这个价值观,那么这个价值观就像是酒一样地存窖了二百年,价值高不可估。可是,如果企业的工艺、销售策略还停留在创始人的层面,那早就被淘汰出局了。我们的历代先贤仰望天空、俯察地理、体悟人文得出的价值真理,被一代代中国人不间断地传承发展着,这个价值信仰系统就是整个中华文化的遗传密码,是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秘密所在。我们要从这个角度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核心价值观的讲话,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

(二)现代国家凝聚力的源泉是价值信仰系统。比如有一个人,他是亿万富翁,但是道德品质败坏。他养了一群人,即便那些人都吃他的、穿他的、喝他的,依然背后议论他,骂他。古今中外,只有那些道德高尚、品行高洁的人,才会得到人们由衷的爱戴。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也是靠道德、靠价值观来吸引人。现代社会无比的复杂,但是依然能够秩序井然,原因何在?就在于有核心价值观给这个社会输送秩序的源泉。

一个人眼神犹疑不定,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心中无魂,众人心中无魂,国家也无魂。建设核心价值观可以使我国现实社会脱序、失范状态得到根本的改善、转变。我这里用黄纪苏先生一个剧本里的台词,来表达今天中国社会各个阶层所具有的文化心理焦虑,他说:再往前流,水就浑了;再往前走,路就分了;再往前看,眼就迷了;再往前想,心就沉了。倘若一个13.5亿人口的国家继续这样下去,那最后一定是土崩瓦解。所以,把核心价值观的建设看成是兴国之魂,绝非是一句夸大其词的话语。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