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上,以八路军为主体在晋东北、晋西北、晋东南、晋西南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成功实施战略展开。卢沟桥事变后,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刘少奇于7月底迅速移驻山西,领导整个华北地区的抗日斗争。9月初,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到太原,与阎锡山商谈八路军入晋作战事宜。同时,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率领八路军第一一五、一二○、一二九师三个主力师,相继东渡黄河,开赴山西,开始直接对日作战。与此同时,八路军与第二战区的国民党军和晋绥军协力配合,对侵晋的日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同年11月底,八路军三个主力师挺进敌后,分别以五台山、管涔山、太行山、吕梁山为依托,开辟晋察冀、晋西北、晋冀豫、晋西南抗日根据地。从1943年开始,晋绥敌后根据地开展“挤敌人”斗争,晋察冀、晋冀鲁豫根据地军民在邓小平的直接领导下连续开展攻势作战、局部反攻和大反攻,在盟军的支援下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经济上,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军民战胜严重困难。1941年至1942年,日军在华北进行了五次“治安强化”运动,连续对各抗日根据地进行频繁的“扫荡”,实行惨绝人寰的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使根据地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山西各根据地军民遵照中共中央制定的“十大政策”,以武装斗争为中心,开展了全面的对敌斗争,并在实施民主政治、减租减息、精兵简政、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和拥政爱民、拥军优抗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到1943年底,根据地基本上渡过了难关,走向复苏,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经济基础。
文化上,引领抗战潮流。山西各抗日根据地相继创办了华北《新华日报》《中国人报》《党的生活》《抗战生活》等刊物,和星火剧团、太行山剧社、前方鲁艺实验剧团等文艺团体,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大力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引领抗战文化,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
万众一心,谱写抗日英雄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山西抗战万众一心,共同谱写了一曲抗击日本侵略的英雄凯歌。中国共产党经过广泛发动群众,最大限度地动员了社会力量抗战。据统计,到1939年夏,仅以牺盟会名义组织起来的山西农救会会员达170万,工救会会员达20万,妇救会会员达30万,青救会会员达30万,包括这些团体在内,牺盟会会员发展到300万,从而奠定了在山西开展抗日斗争最雄厚、最坚实的群众基础。
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山西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军、参战,支援前线,全力投入抗战。“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成千上万的青壮年加入抗日部队,特别是各抗日根据地的腹心县参军者达几千人甚至数万人,源源不断地补充了部队的兵员。8年间,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和晋察冀部队由3000余人发展到32万人,第一二○师由8000余人发展到8.5万人,第一二九师由9000余人发展到近30万人。同时,各地的地方武装有了迅猛的发展,一大批青壮年脱离生产,参加了县、区基干队。不脱产的民兵队伍更是普遍发展,晋察冀根据地民兵达到63万人,晋冀鲁豫根据地的民兵达到40万人,晋西北的民兵有10万人之多。此外,人民群众积极支援前线,不但源源供应了战争所需要的粮食、被服及各种军需物资,承担了庞大的战争费用,而且担负了繁重的战勤任务,如运物资、抬担架、带路、送信、抢救伤兵等工作,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强大的后勤保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