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不能用
事实上,政策虽有放开,但外资独资医院不得不面临的问题还在于是否能够接入医保。从国内现有的合资医院的情况来看,这些医院几乎全部都定位为民营医院,不能使用国内通用的医保卡。
王宏志表示,外资独资医院成立后,将沿用中外合资医院的思路,不接入医保,只接入商业保险。由此带来的问题就是,普通老百姓不会去这样的医院看病。“高端医院的消费人群定位本来也不是普通老百姓,高端消费人群愿意自己掏腰包来看病。”王宏志说。
邢厚媛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些外商投资的医院是希望能够加入公费医疗的,如果不能走医保和公费医疗,会影响业务收入,可是能真正进入医疗保险或公费医疗的外资医院非常少,短期内很难打开这扇门。
独资医院在中国大陆发展进程
2010年
国务院公布《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的通知》中提出,对具备条件的境外资本在我国境内设立独资医疗机构进行试点,逐步放开。
2013年9月
上海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发布时,国务院允许外商在上海自贸区内独资设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及门诊部所。
2014年1月
港澳台资本被允许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设立独资医院。内地已开业的外资独资医院有两家——台资独资的上海禾新医院、港资独资的深圳希玛林顺潮眼科医院。
2014年8月
德国阿特蒙集团与上海外高桥集团下属公司在上海自贸区内成立大陆首家外资全资(除港澳台)医院德国阿特蒙医院。
“外来和尚”能否念好医疗这部“经”
与其他领域相比,医疗市场的开放步履蹒跚。从卫生部、经贸部早年出台《关于开办外宾华侨医院、诊所和外籍医生来华执业行医的几条规定》到今天外资独资医院试点,整整走过25年。外资独资试水中国医疗市场,既是医疗改革的必然,也是市场倒逼的结果。医改大方向就是政府投资的公立医院保基本,体现医疗服务的公益性,而基本之外的高端服务交给市场,给外资独资医院预留的就是这个份额。
巨大医疗服务需求是倒逼医疗市场开放的内驱力。目前,中国的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在5%左右,与国际9%的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说明这个市场存在巨大上升空间。消息也从海外医疗旅游火爆中透露,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参加海外医疗游的患者数量已从2006年的2000万人次增长至2012年的4000万人次。
顶层设计者似乎更愿意将外资独资医院看作一条被放进沙丁鱼群里的“鲶鱼”。在“通知”给外资独资医院所设的准入门槛中,就有“能够提供国际先进的医院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能够提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医学技术和设备”的表述。去美国接受肿瘤治疗,到日本做癌症早期筛查,到英国进行心脏手术……从海外医疗游的路径重合度足见国际领先医学技术的矩阵,这恐怕也是外资独资医院进入中国的底气。医学技术之外,管理理念也富启迪意义。譬如国内医院普遍存在、饱受诟病的行政后勤人员比例过高问题(普遍在20%以上),在国外的医疗机构就不存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