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外资独资医院试点破冰之思(4)

【案例】外资独资医院试点破冰之思(4)

外资独资医院是不是一条鲶鱼?

随着7地试点铺开,外资独资医院开禁,正式驶入快车道。相较于《通知》内容的笼统简练,后续实践的具体走向,更能给公众以想象空间。在本土医疗市场难孚众望的语境内,太多人期待着“外资医院”能提供不一样的体验。再一次,所谓闯入者,被我们视作推动革新的力量。但是,这种一厢情愿的想象,能否当真在现实中发生,实则充斥着不确定性。必须厘清的是,外资独资医院,与大众医疗业之间,终究存有不小的距离。

外资独资医院进入中国市场之后,还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自身的传统优势?也许此轮外来医院的移植、复制过程,并不会顺风顺水。比如,药品引入问题。若继续参照普适的《药品进口管理办法》管理之,那么外资独资医院的用药门类和价格,便几乎与本土医院无异;再比如,医生执业资格问题。现阶段,外籍医师来华行医注册手续繁琐、滞留时限极为有限……凡此种种,显然不利于外资独资医院正常经营。

外国卓越医院的优质服务,立基于先进、便利的器材和药品供给,立基于高素质的医疗人才队伍。就此而言,中国市场的外资独资医院,并不能天然搬来其固有优势———整体性市场生态的差异,决定了它们必须在本土化视野内,重新建构自我。那么,到底是不惜成本全盘复制已有的“成功范例”,还是作出符合中国医疗业实际的妥协,必将在很长时间内,成为外资独资医院不得不纠结的命题!也因为这种纠结,外资独资医院在短期内,尚不足以挑战此间的主流秩序。

外资独资医院,并非是搅动全局的“鲶鱼”,而仅是满足少数人的私人定制。此类医院,更多只是服务于过去那类“飞的患者”,也即动辄坐飞机出境就医的外籍人士与本土富人。自身的超高收费,决定了其不会和普罗大众,发生太多交集……

但即便如此,我们仍旧不能说,它们对寻常人毫无意义:随着更多高水平外资医院的建立,一部分高消费能力患者会被分流过去。长久以来的大医院看病难现象,势必能够有所缓解。

因为外资独资医院的存在,旧有医疗市场的层次感得以强化。由此导致的患者分化,将极大纾解淤积于公立医院的就医压力。而除此以外,此类医院的高质服务,也将成为业内不容回避的标杆——杰出者的存在,多少会给平庸者以激励。

期待外资医院带来“鲶鱼效应”

早在2010年,国务院公布的《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的通知》中就已经表示,对具备条件的境外资本在我国境内设立独资医疗机构进行试点,逐步放开。但外资独资医院的设立进展缓慢,国内由外资投资的医院目前均以合资形式出现,较有代表性的如上海瑞东医院、深圳港大医院等。虽然这些合资医院经营状况良好,可毕竟受限于资本和管理约束,外资难以彻底放开手脚。此项新举措有望进一步激发外资在国内医疗市场的投资热情,为我国医疗体系注入新的活力。

从我国医疗资源看,私立医院发展刚刚起步,整体水平不高;公立医院则缺乏竞争,且面临繁重的改革任务。医疗市场资源的不平衡,导致民众看病难、看病贵,医疗效率也需要进一步提升。要使这种状况改观,一方面应该继续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和加大公共财政力量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也需要市场竞争的倒逼。设立外资独资医院,某种程度上就是希望发挥其资本、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并期待其产生搅动医疗市场的“鲶鱼效应”,带来新的活力。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