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新常态”与“新政”(2)

专家解读“新常态”与“新政”(2)

记者:领导干部从政一般有两种思路。一是注重眼前看得见摸得着见效快的“显绩”;二是直面并破解发展中的矛盾、难题和问题的“潜绩”。一些领导干部多走第一种思路,不愿意走第二种思路。在您看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路新在哪里?

韩庆祥:这涉及习近平“新政”的另一个内容:“问题导向且用强权与治权统一破解发展中的矛盾和难题的新思路”。习近平总书记也走第一种思路,但更加注重第二种思路,敢于直面并破解我国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难题和问题,具有真正的“问题意识”和“敢于担当”精神。“左”和“右”是鲜明的意识形态范畴。习近平总书记对“左”“右”的无谓之争及其危害具有深刻体验和认知。他作为我们党的总书记,期望把大家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活力引导到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上来。所以,他明确强调“要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其中蕴含的智慧,就是把人们对“左”和“右”的关注及其争论引导到发现

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来,引导到直面并破解发展中的矛盾、难题上来,引导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上来,引导到注重实际、注重实干和注重实效上来。这实际上是一种明确的“问题导向”,其新意就在于超越“左”“右”之争,向注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转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问题不是一般性问题,而是影响中国发展命运的“命运性问题”。这种“命运性问题”主要包括“影响发展稳定的体制机制弊端”“利益固化藩篱”和“四大危险”,甚至包括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对全面深化改革和现代化发展的阻挠。不破解这些“命运性问题”,就会影响发展稳定,影响党的执政基础,影响当代中国命运。如何破解这些“命运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倒逼改革”。解决这些“命运性问题”,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就是要解决“命运性”问题的。由此,他说: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打铁还需自身硬”,可以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标志性符号。其中,蕴含着习近平总书记注重强权与治权统一的执政智慧:要破解“发展中的矛盾、难题和问题”,如“体制机制弊端”“利益固化藩篱”,就必须理直气壮地“强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目标、完成任务的权力),即通过使“自身硬”树立强力强权强硬的中央权威,以有力破解发展中的矛盾、难题和问题,遏制不断泛滥的腐败和不良作风,甚至打破所谓“刑不上大夫”的潜规则;同时又必须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背水一战的勇气坚定不移地“治权”,向缺乏制约的公共权力开刀,把权力关在制度尤其是法治的笼子里。

记者: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公平正义改革、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梦等,这些都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我们党提出的一整套话语体系。习近平“新政”在话语体系建设方面有哪些新意?

韩庆祥:这是习近平“新政”的另一个内容:“建构中国话语体系、话语方式和话语权的新自觉”。话语体系与实践发展和话语自觉有关,话语方式与文风有关,话语权与国家综合国力、自信心和话语体系建设有关。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在国际上也逐渐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然而,在中国话语体系和话语权建设方面,由于我们在一定意义上还缺乏自觉和自信,使得我们在话语体系和话语权建设方面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如在话语表述方式上,要么缺乏大众化,过于抽象、难懂、晦涩、繁长,要么缺乏学理支撑,宣传性口号过多,要么缺乏国际化或普世化,在与西方对话、交流时缺乏共同“语言”,难以被真正认同;在话语权上,要么一些人总认为西方月亮比中国圆,要么对我们的实践成果和话语体系优势缺乏自觉的学理阐释和有效国际传播,结果影响中国话语体系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甚至在学术领域,使西方话语在中国大行其道,出现崇拜西方话语的“洋教条”。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力求改变这种状况,要求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还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这种新的努力是从四个方面展开的:一是充满自信。即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传统充满自信。如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崇尚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坚守社会主义文化,强调要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充满刻骨铭心的自信;二是高度自觉。即能自觉清醒地认识到应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及其所促进的中国成功的实践成果进行系统的学理阐释和有效传播,也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传统进行系统的学理阐释和有效传播,以建构能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中国话语体系;三是力戒“假大空”和教条式的话语表述方式,力求使语言表述真实、具体、朴实、生动、接地气;四是力求使话语表述大众化、国际化,扩大其影响力,争得国际上的话语权。实际上,在许多他最关心的重大根本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常常使用的是大众化、国际化的语言表述,如“中国梦”,“打铁还需自身硬”,“踏实留印、抓铁有痕”,“钉钉子”,“逢山开路、遇河架桥”,“腾笼换鸟”,“老虎苍蝇一起打”,“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啃硬骨头”,“刮骨疗毒”,“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再如“公平正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等。

记者:以往,我们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然而,一些党员干部认为,在现实社会中,理论与实践反差较大,面向政治的注解、宣传和活动多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少。习近平总书记在抓落实方面有哪些新的风格和举措?

韩庆祥:习近平“新政”的一个重要内容,还包括“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刚性执行力的新气象”。习近平总书记引用马克思的名言特别强调,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他在强调落实的执行力问题时明确指出:一定要用“踏石留印、抓铁有痕”、“逢山开路、遇河架桥”、“钉钉子”和“敢于担当”的精神或战略定力抓落实。“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时说的一句掷地有声的话。“一分部署”,说的是宏伟蓝图与具体决策。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是一份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和总体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说“改革蓝图有了,现在的关键是把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要把“一分部署”“变为现实”,最重要的就是“九分落实”,即付诸实践行动。如果没有“九分落实”,“一分部署”再宏伟、再激动人心,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这种执政风格也体现在“调结构、转方式、保质量”上。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强有力的中央领导权威、钢铁般的执行意志,克服重重阻力,实行经济新政:一是坚定从实践上推进和执行“调结构、转方式、保质量”的经济思路,尤其是把以“调结构”为核心内容的“结构性改革”作为新常态,近两年取得了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和成效;二是坚持稳中求进,既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大论断,并稳妥推进其进程,也力求使政府更好发挥作用,正确解决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三是进行试点,逐步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这种执政风格还体现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实际上,习近平同志从政以来,一贯强调贯彻落实的执行力问题,这已成为他鲜明的从政风格和工作作风。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习近平同志在《抓落实如敲钉子》的短评中明确强调:“抓落实就好比在墙上敲钉子:钉不到点上,钉子要打歪;钉到了点上,只钉一两下,钉子会掉下来;钉个三四下,过不久钉子仍然会松动;只有连钉七八下,这颗钉子才能牢固。”在担任中央党校校长期间,他数次讲话都强调要认真抓落实。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