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捷:《摆脱贫困》对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当代价值

李捷:《摆脱贫困》对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当代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系列重要讲话,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主题主线,对党和国家各项工作作出全面部署。这些重要论述、决策部署和切实举措,极大地增强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信心和决心,极大地增强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极大地增强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高度信任和爱戴,极大地增强了中国共产党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力、凝聚力、战斗力。实践证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处于新世纪新起点的关键时刻,我们党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是党之大幸、国之大幸、民族之大幸。

历史告诉我们,既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贯通古今中西,又富有治党治军治国经验,并具有战略思维、国际眼光、政治定力的党和国家的领袖人物,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人民群众伟大实践中磨炼而成,从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事业中陶冶而成,从应对各种复杂矛盾复杂局面复杂关系的非凡考验中锤炼而成。毛泽东非常喜欢《孟子·告子》中的一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摆脱贫困》这本书,记录的就是1988年至1990年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地区担任地委书记时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

这一时期,正是中国改革开放从起步到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正面临千载难逢、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的大好机遇。然而,福建的快速发展、跨越发展,又绝非易事。面临着工农业基础薄弱、投资能力不足、全省发展不平衡的困难。就是在这样的时候,习近平同志来到作为全省贫困地区的宁德,在这里担负起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集中全力摆脱贫困的历史重任。

摆脱贫困,既要有勇,更要有谋。谋从何来?只能从实践中来,从群众中来,从调查研究中来。习近平同志上任以后,立即用两个月的时间深入调查研究,走遍了闽东九县和毗邻的温州等地,抓住“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发展商品生产经济的态势下,闽东这只‘弱鸟’可否先飞,如何先飞”这个关键问题,形成了树立“‘先飞’意识”、学会“飞洋过海的艺术”、发展工业农业和念好山海经来使闽东“丰满羽翼”的摆脱贫困大思路。并且通过两年的埋头苦干,终于使宁德地区摆脱了贫困。回首往事,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这本书的跋中写道:“全书的题目叫做‘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这段话,既是切身的经验之谈,又对今天我们攻坚克难、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当年,我们国家正处在从解决温饱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历史跨越中。这个跨越,在世纪之交已经完成。如今,我国正在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前进,而且越来越接近这个目标。在新的形势下,《摆脱贫困》这本书有哪些现实意义呢?

第一,有助于我们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把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部署和措施切实落到实处。

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指出,一个地方的工作,也有主旋律,这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济建设要有一个主旋律,要搞“经济大合唱”。得有总指挥,要讲协调、配合,每个部门、每个人都要有整体战略意识,心朝一处想,劲朝一处使,声朝一处发,就可以唱出一支悠扬、嘹亮、动听的好歌来。他在全书的跋中,深情地写道,要实现中国的繁荣昌盛,尽短时间使整个国家“脱贫”,尽短时间使中国立于发达国家之林,唯有全民把经济建设当作最大的政治。还说,收集在这本书里的29篇、12万字,论及的问题方方面面,主旨只有一个,即经济建设。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习近平同志形成了一整套抓宁德工作的大思路。在经济建设上,要继续做好农业这篇大文章,但不能困守在小农经济上,而是要促成向现代大农业的转变,并加强科技兴农工作,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积极引导;要以工业为动力,但不能贪大图全,而要突出经济效益,突出自身特点;还要做好脱贫工作,注意增强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在文化建设上,要宣传好闽东锦绣山河的奇光异彩,充分挖掘闽东灿烂文化传统资源,发挥好畲族民族文化独特优势,办好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搞好闽东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还要充分发挥人大作用,发挥共青团的作用,搞好脱贫一线农村党组织建设。最为重要的,是加强经济建设领导核心建设即党的自身建设,以新的意识、新的作风久久为功、扎扎实实推进工作。

如今,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建设仍然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而不是各自为政、分散用力。因此,他在今年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强调,相关部门要抓统筹、抓方案、抓落实、抓调研。

第二,有助于我们树立终生廉洁、终生为民的鸿鹄之志,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指出,领导干部要带领地方摆脱贫困,必须牢固树立终生廉洁、终生为民的鸿鹄之志。廉政建设,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人要靠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来得民心。这是一条真理。他提出要讲四句话:第一句话,“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第二句话,“熊掌和鱼,不可兼得”。不能又当官,又想发财。当干部就不要想发财。第三句话,“寸心不昧,万法皆明”。第四句话,“为官一场,造福一方”。当干部的宗旨就是奉献。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提出廉政建设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我们的目标,既要发展经济,又要廉洁的政府、清明的政风。领导干部一要过好自我关,二要过好人情关。要从根本上铲除腐败现象赖以生存的温床,即滥用权力。不受制约和监督的权力,必然会腐败变质。要建立一整套系统、全面的制度以制约和监督权力的使用,这是杜绝腐败的根本性措施。要抓住重点、常抓不懈,让人民群众看到我们是动真格的,敢碰硬的,是真正要惩治腐败的。为官有四要。一是为官之本,在于造福人民;二是为官之理,在于奉献;三是为官之德,在于清廉;四是为官之义,在于明法,也就是秉公办事,不畏权贵,执法严明。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根据自己长期从事领导工作的体会提出,古人把理政治国之道概括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要高度重视领导者的修养问题。在实践中提高修养,在实践中获得成功,是共产党人建功立业应遵循的重要原则。他提出,领导者要具备五方面的修养。一要有党性观念。共产党的党性集中表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二要有度量。“天下之事未尝不败于专而成于共”。一个人的成就大小看才能,才能发挥的如何则看他的度量。三要有气节。凡有成就者,必有高风亮节。在原则性问题上讲气节,在一些非原则性问题上讲策略。四要讲诚实。要把实事求是精神贯彻到为人处世上,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五要有气魄。领导者要有快刀斩乱麻的气魄,不能犹豫不决、当断不断,要果断、大胆、正确地处理好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

如今,在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反对“四风”、严惩腐败现象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努力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一些问题还相当严重,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改进工作作风的任务非常繁重,八项规定既不是最高标准,更不是最终目的,只是我们改进作风的第一步,是我们作为共产党人应该做到的基本要求。从严治党,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要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强化责任追究,不能让制度成为纸老虎、稻草人。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要坚持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不管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要加强党性修养。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坦荡做人、谨慎用权,光明正大、堂堂正正。要对一切腐蚀诱惑保持高度警惕,慎独慎初慎微,做到防微杜渐。自觉远离那些庸俗的东西。

第三,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努力使调查研究之风、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实干兴邦之风在我们党代代相传。

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指出,贫困地区的干部需要什么样的基本功?就是要求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我们的干部应当苦练这一基本功。他提出,当前密切联系群众最重要的是要坚持走群众路线、从严治党、为人民办实事。在他的大力倡导下,“四下基层”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在宁德党政机关蔚然成风。他推崇水滴石穿的精神,大力提倡领导干部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前赴后继、甘于为总体成功作出牺牲的奉献精神,大力提倡胸有宏图、扎扎实实、持之以恒、至死不渝的实干精神。他推崇焦裕禄精神,始终把自己看做人民的一员,把心贴近人民。在信访工作中要求领导干部放下架子,打掉官气,主动上门,把信访工作做到基层,把党的关怀和政府的济助送进普通群众的家庭。他推崇“为官一场、造福一方”的古训,又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作了新解,强调领导者的责任,主要是解决“桥”与“路”的问题,为当地经济发展、群众致富搭桥,为当地经济发展确定路子;强调“行动至上”,提倡多干实事、少喊口号,提倡满负荷、紧张高效的工作节奏,今日事今日毕,提倡敢为天下先,树立“不耻落后、意气奋发、放胆开拓、争先创优”的闽东精神;强调“清廉从政”,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特别是“行动至上”这一条,习近平同志格外看重,指出: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在于它是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必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度的改革开放的举措。他还引用马克思的话“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表示他不主张多提口号,提倡行动至上。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