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基于此,我们提出七个方面的政策建议供参考。
一、基于中国与世界竞争力战略研究的政策建议
第一,找准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在世界的整体定位,认清差距,明确未来的发展目标;第二,加快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转变以投资为主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包括: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改善现有的投资与消费结构、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第三,促进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服务业的综合发展;第四,将未来的人口发展和规划问题提升到战略高度,研究如何解决“资源与生存空间带来的控制人口要求”与“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增长要求”之间的矛盾;第五,未来基础设施建设空间仍然巨大,下一步应更关注基础设施升级;第六,积极改善医疗、教育和人民生活;第七,构建有利于创新和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
二、基于中国与欧盟出口竞争力比较研究的政策建议
第一,对欧盟出口需要促进贸易多样化。在当前欧盟市场上,中国出口产品贸易多样化程度显然不如CESEE10国,这也预示着未来促进产品多样化,根据目的地国家需求丰富产品类别、提高产品质量是提升对欧盟出口竞争力的方式之一。第二,加快出口企业转型升级。中国消费品的竞争优势已经有所下降,而资本货物、运输设备等类别的出口有所提升。未来中国企业仍需要积极适应劳动力成本上涨的新局面,加大研发投入,带动出口产业结构升级,积极增加出口竞争力。第三,CESEE10国对中国的挤出效应有限,正确看待东扩对中国竞争力的负面冲击。第四,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有助于减少贸易摩擦,增强中国企业海外竞争力。
三、基于中国与东盟经济竞争力研究的政策建议
第一,积极投入东盟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大部分东盟经济体基础设施欠发达,其投资需求非常大。而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大量的经验,且在钢铁、水泥、汽车、机械、玻璃、电气设备、运输设备等领域都存在巨大产能,如果中国能够把握东盟国家大力建设基础设施的这一历史机遇,积极参与这一建设,不但有利于中国消化过剩产能,而且会极大地帮助东盟经济体的经济腾飞。第二,大力开拓东盟消费市场。随着东盟经济的腾飞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东盟经济的消费能力会迅速提高,其内部消费市场的增长潜力巨大。中国企业应该抓住这一机遇,积极致力于开拓东盟的消费品市场。第三,中国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企业)应该顺应国际产业转移的潮流,主动把一些产能从中国转移到东盟低收入国家,以享受这一地区的低劳动力成本、资源优势以及正在释放的人口红利。第四,扩大海外投资,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四、基于中国各省级区域竞争力对比研究的政策建议
第一,构建与不同地区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发展模式,明确相应的发展目标与重点。整体来看,我国各省级区域在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领域的差距较大,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由于各地的发展条件和资源禀赋差异性较大,需要构建与不同地区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发展模式,明确相应的发展目标与重点。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发展效益高、财政金融实力雄厚,集中了大量资金、基础设施、医疗卫生、科技教育和人才资源,但资源、环境承载力已经趋于饱和,面临经济发展和转型的双重压力。东部地区从发展程度看已经基本实现了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的转化,未来要进一步向“创新驱动”发展。这需要重点从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加大开放程度等领域着手,发展现代服务业、高科技产业与金融业。中部地区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自然、文化资源丰富,科教基础较好,工业基础比较雄厚,生态环境容量较大,但面临“三农”问题突出、工业化水平不高、城镇化水平较低、扶贫开发任务艰巨等矛盾和问题。西部地区资源丰富、消费市场广阔,近年来经济增速普遍超过东部地区,但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与东部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东北地区工业基础雄厚,发展条件较好,但面临产业层次低、生产方式粗放、矿产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等诸多问题。
第二,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推进有区域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我国现代化建设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各区域面对人口与土地比例、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等不同条件,应针对性地制定城镇化战略,形成不同层次的城镇体系,以最优方案应对城镇化进程面临的资源短缺、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等多方面问题。东部地区可建立沿海(世界级)大型城市群为主体、中小城镇为辅的模式,积极发挥大型城市群的规模效应,并在全球经济中发挥重要影响力,形成全球金融中心和航运枢纽,成为国家对外开放的龙头和中心。中西部地区则可以地区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或卫星城)为重点,逐步形成大城市辐射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格局。
第三,有针对性地实施差异化的金融发展政策。在金融业发展程度较好的东部地区,可先行推进金融业改革措施,加快金融创新,发展资本市场,积极推进汇率、利率市场化形成机制与人民币国际化。这对东部地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扩大区域开放合作,深层次参与全球化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在中西部地区,应大力推行差异化信贷政策,有保有压,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积极承接沿海地区和国际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更多地发挥中长期信贷的作用,支持中西部打破基础设施瓶颈,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第四,将各省级区域发展战略与国家整体的国际战略相匹配,促进各区域加大对外开放及合作。发展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为支点的“长江经济带”,以上海自贸区为起点,通过长江流域的带动,将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红利由“长三角”引向中西部,建成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城市带,形成一片全国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的基地,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西北地区加快构建以西安、兰州、乌鲁木齐为支点的新“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通过高铁连接打通欧亚非大陆桥,成为我国西向战略的重要纽带。鉴于重庆设立直辖市后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带动作用,建议可将西安设为直辖市,作为“陆上丝绸之路”的桥头堡。东南沿海地区以厦门、粤港澳、海口、北部湾形成沿海经济带,构建我国新“海上丝绸之路”的支点,形成南方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辐射带动华南、中南和西南地区发展。西南地区以昆明、南宁为支点,构建我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家的陆路交通枢纽,作为东盟泛亚铁路的重要起点和枢纽,“中印缅孟经济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成为面向东南亚、南亚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