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基于提升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战略研究的政策建议
第一,抓紧落实“非公36条”,并且尽快推进把不涉及重大国计民生的国有企业通过多种渠道改制为混合所有制企业,放手让民间资本参与经营,尽可能快地通过公司治理机制改善和市场创新来提高经营效率。
第二,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放松金融管制,扩大直接融资的渠道和工具,为企业融资提供更多选择。
第三,要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仅靠大企业,必须创造良好的法制、市场环境以及社会氛围,鼓励和保护大批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鼓励以个人和民营企业为代表的各类社会主体进行大胆探索和试验,通过自下而上的创新活动来探寻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服务业发展模式。
第四,建议大力探索利用PPP方式解决好政府部门职能转变、政府越位和缺位问题,彻底改变目前科研体制中产、学、研严重脱节以及经费分配过程中滋生大量寻租行为的现象。
第五,建议打造若干国家级的全球化基础设施平台,以提供资源整合性的、把握产业长期发展的各种支持与服务。
第六,建议强化军民技术转换体制,在云计算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系统级软件以及国产自主核心移动平台的研发项目上,组织大型ICT企业形成产业标准联盟,同时也让一批中小创新型企业有参与的机会。
六、基于提升中国金融业国际竞争力战略研究的政策建议
第一,放开金融要素管制和改善货币政策操作。包括:推进利率市场化、推进汇率市场化、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完善外汇储备管理机制、改善货币政策操作。
第二,进一步加强金融市场建设。包括:一是在信贷市场方面,要加强改善小企业融资,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服务农村金融市场;二是在资本市场方面,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改革取向;三是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是发行体制的一次重大改革,是还权于市场、还权于投资者的重大改革,也是资本市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这个改革会带动和促进很多方面的改革;四是市场化也必然要求国际化,只有资本市场实行双向开放,通过“引进来、走出去”,才能进一步促进市场化;五是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六是在公司信用类债券市场方面,要形成真正的信用风险文化;七是国债期货是重要的利率风险管理工具,应配合利率市场化,重启国债期货;八是发展资产证券化;九是发展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主要是CDS(信用违约掉期);十是互联网金融体系建设。
第三,进一步加强金融机构建设。包括:一是银行业。银行类金融机构要重新进行框架设计;要引导民间资本助推银行业改造;要放开准入、促进竞争。二是政策性金融机构。要让政策性金融机构更多更好地惠及所有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后进地区,惠及所有人群。三是证券业。促进证券业发展,逆转目前的边缘化局面。要严格遵循分业原则,证券公司属于中介服务性业务,为企业的直接融资和个人的财富管理服务,以赚取服务费为主,不能“银行化”(即变现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提供支付凭证),不能寻求利差收入。四是保险业。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促进竞争。保险公司要坚持分业经营,突出主业,尤其是国有保险公司。引导保险业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
第四,加强金融风险安全体系建设。包括:一是完善金融监管方式。明确政府与居民在金融活动中的责任,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实行功能监管,完善监管协调机制;划分监管边界,形成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转变监管理念,加强监管的独立性,监管当局应回归“裁判员”角色,让市场来配置资源,不能只注重机构监管和风险监管,要加强行为监管,且强化信息披露,发挥市场约束的作用;在当前分业监管的基础上促进监管协调;加强对“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机构的监管;对于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职责,按外部性大小,划分中央与地方监管事权和风险处置责任。二是建立存款保险机制。加快建立功能完善、权责统一、运作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促进形成市场化的金融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三是完善金融机构、企业市场化退出机制。
七、支撑中国开放创新体系的政策建议
主要包括:一是促进外资在开放创新体系中效应最大化的政策;二是树立开放创新视野,大力推动国际技术转移合作;三是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全方位促进研发外包产业发展;四是加紧制定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完善市场化体系秩序;五是开放创新有赖于政府支撑和政府采购“双向开放”;六是努力构建有益于开放式创新的经济生态系统。
(作者系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副院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