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反恐:一项基于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2)

文化反恐:一项基于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2)

中华文化是恐怖主义的克星

当今世界的恐怖主义大都与宗教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宗教极端主义与民族分裂主义交织融合,共同构成国际恐怖主义的思想基础与群众基础。从历史上看,不同宗教或同一宗教不同教派之间,经常发生冲突甚至宗教战争。我国现有的五大宗教除了道教外,其它各大宗教都是在不同时期由国外传入的。这些宗教内部也有不同教派之分,且信教群众人数众多,但在各种宗教的中国发展史上,和谐共生始终是主旋律。中国从未发生过大规模的宗教冲突或战争。即便在中华文化圈内,也几乎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宗教战争。为什么同一种宗教,在一些地方会成为暴力冲突的火药桶,而在中国却能和其它宗教和谐相处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国各地区的文化传统不同。首先是中华文化具有“食而能化、化而能食”的特征,以博大的文化胸怀包容着不同的宗教。其次是“和谐”这一中华文化精髓被中国各大宗教所吸取并贯彻到各自的教义、教规和行为活动中,不同宗教互相尊重、和睦共处,创造了一个处理宗教关系的世界典范。

无论从暴力恐怖事件本身还是从恐怖主义分子的供述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恐怖主义“恶文化”的核心要素是仇恨和暴力。恐怖主义在“组织”内部煽动“信徒”的仇恨情绪和暴力倾向,驱使他们执行暴力恐怖行为,并妄图通过这些野蛮行径,在社会上营造恐怖氛围,挑起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猜疑、敌对的情绪,最终实现撕裂社会,实现其分裂、破坏野心的目的。这样的“恶文化”在价值理念上与中华文化格格不入。

众所周知,中华文化注重在多样性中求统一,追求的核心价值是和谐,讲究的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共生共长。国学大师季羡林说过:“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据我的看法,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和谐’。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时至今天,我们又提出和谐这一伟大的概念,这是我们中华民族送给世界的一个伟大的礼物,希望全世界能够接受我们这个‘和谐’的概念,那么,我们这个地球村就可以安静许多。”英国哲学家罗素也说过,“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这些品质中我认为和气是第一位的”,这种品质“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这一切都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克服恐怖主义“恶文化”的强大力量。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