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民族性格嬗变的征候

北京:民族性格嬗变的征候

摘要:如果说中国社会正处在从前现代向现代化的过渡时期,时有光明与黑暗,希望与失望,前进与倒退的种种纠葛和冲突,远不能摆脱转轨中的阵痛,但是市场经济的导向,却一马当先冲破了束缚人性的桎梏,释放了潜藏在中国人心灵深处的生活激情,这是史无前例的景观。

开放的北京焕然一新,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高架桥横空出世,城区的规模环环拓展,环环拥有繁华带。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开放,极而言之,是向西方开放。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东半球的中心,从这方面说,中国从来没有向东方国家关过门,即使在十五世纪片帆不准下海的明朝初年,还有郑和远航东南亚。但对西方,除了有限的交往和民间贸易,大多是山阻水隔,天各一方,老死少有往来。恰恰在中国人最不熟悉的西方地区最早产生现代化运动,如今,中国以后发现代化的姿态,急起直追,迎头赶浪,社会生活风貌顿然改观。那种以节奏强劲、热烈狂放而著称的迪斯科,在中国似乎以“跳”还不能尽兴,干脆用“蹦”来命名。如此“以蹦代跳”来表达迪斯科的狂热躁动,大约在世界上也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处。要说这是在美国自不稀罕,但这是在中国,在几千年崇尚温让恭谦,拘谨守成的民族,暴发如此火热的生活激情,真是不可思议。

要说蹦迪是以年轻人为主角,不甘寂寞的老年人则在街头摆开了秧歌阵,严格来说,这是迪斯科化了的秧歌舞,或是秧歌化了的迪斯科。抒发怀旧的老人也有尽情之处,双休日的景山公园常常有上百人自发集聚,大唱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歌曲,焕发往日的青春。中年人大都钟情“国标”,每在清晨或傍晚,凡是公共场地,就不乏就地起舞的景象。

要说能歌善舞的,习惯性地是指少数民族,而在中华民族中占了绝大多数的汉族,从宋明以来罕有自娱性的舞蹈。这并非是汉族缺乏跳舞的豪兴,在先秦和汉唐都有即兴起舞的时尚,后来这种传统几乎丧失殆尽。对此,宋明理学起了重要作用。儒学发展到封建社会后期成为社会的统治思想,它确立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信条,违背了人性发展的自然欲望,压抑了人们身心。舞蹈本是表现自我的情感艺术,却为理学所不容,成为抑制和专政的对象。舞蹈作品逐渐被戏曲吸收,失去独立发展的地位。从此人们远离了舞蹈,除了节庆例会、迎神赛会间有自娱自乐外,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已与舞蹈无缘。如今却在受儒教禁锢最深的汉族民众中,暴发这样如醉如痴的舞蹈热情。这是中华民族充满朝气和活力的表现,也只有在个性张扬的时代,才能有这样旺盛的生活激情和充沛的精力。纵观历史,只有在集体舞兴盛发达的唐代才能比拟。

责任编辑:刘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