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国文明也有面向海洋的因素 (2)

北京:中国文明也有面向海洋的因素 (2)

摘要:华夏共同体最早发源于晋南,这里当然是典型的黄土地带,也是内陆文明。然而,自觉的华夏文明与政治共同体诞生之初,就与遥远的海洋发生直接关系。《尚书·尧典》记载,帝尧建立天道信仰,并“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也即制定历法。这可是一件具有重大政治和文化意义的工作。

接下来,滨海各国给中国文化提供了新鲜元素。

春秋末期,孔子创立私学。孔子活动的范围主要在鲁、齐、卫。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思想早期的丰富和发展从一开始就不在西方,而在东方。即便不在海滨,也在距海滨不远的地方。实际上,鲁国人对海洋也是有所认识的。《国语·鲁语》记载:

海鸟曰“爰居”,止于路东门之外三日,臧文仲使国人祭之。

海鸟飞到鲁之国,臧文仲想祭祀之,展禽则表示反对,他最后说,“今兹海其有灾乎?夫广川之鸟兽,恒知避其灾也。”《国语》随后记载:“是岁也,海多大风,冬暖”。由此可见,鲁人对于海洋也有相当了解。

孔子自然也不例外。《论语·公冶长篇》记载,面对天下之无道,孔子相当失望,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孔子相信,海上有国,也许更有利于行道。子夏也曾转述孔子的话:“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孔子以及古人以“四海之内”作为天下的代称,可见,海洋在古人观念中占有重要地位。

孔子之后,私家学术兴起。当时的学术流派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比如,鲁学得孔子正宗,最为严谨。三晋之学受晋国传统影响,较为功利,因而出了法家。滨海的齐、燕则自成体系。尤其是齐国,学术气氛最为自由,稷下学宫吸引了天下最有思想的人。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齐人邹衍。他提出了大九州观念,《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其观念概述如下:

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

今人说中国是“赤县神州”,这个词是邹衍创造的。邹衍正是齐人,他说,大地上其实有共八十一州,分割各州的正是大海。大海显然比陆地大得多。这样的认识,只有海滨之士能有。而这也变成后来中国人关于世界的一个基本认知。司马迁还说,邹衍的著作“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邹衍确实见到了海中很多动植物,完全不同于陆上动植物。

责任编辑:刘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