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习近平总书记接力提出“中国梦”,明确其实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讲话道出了奋发图强的中国人的心声,对全世界的炎黄子孙是极大鼓舞。
“中国梦”这个概念虽然古代中国已在使用,近代中国一些有志之士也对“中国梦”以美好愿景的企盼,但将“中国梦”赋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确内涵却是在当代中国。新世纪第一个10年,已有不少学者在研讨“中国梦”的主题。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说“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这说明“中国梦”的提出,既有源远流长的历史背景,也有当代社会思潮在聚焦推进。对于习近平总书记这一届新的中央领导来说,我以为,更重要的是肩负重任的接力意识。他在2013年12月26日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讲话中说: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是一个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是一项救国、兴国、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把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开创和发展的伟大事业坚持好、发展好。”这个伟大事业,一言以蔽之,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即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
毛泽东虽然不是中国共产党最早有民族复兴思想的革命家,但却是最早提出实现民族复兴战略构想的领导人。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他就提出要将现在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明程度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960年代前期,他提出“四个现代化”思想,并表示要用100多年时间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随后,周恩来在1964年底政府工作报告中,讲了“两步走”战略步骤:第一步用三个五年计划,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力争在20世纪末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这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正式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在1975年四届人大报告中,周恩来重申这个蓝图,成为“文革”艰难岁月鼓舞人民的最强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成功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如果说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最早提出实现民族复兴的战略构想,那么真正制定实现民族复兴科学发展战略目标的则是邓小平开启的新时期。邓小平已经使用“振兴中华民族”概念。他的“中国梦”思想不仅贯穿在他设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而且还着重描绘了民族复兴的宏伟愿景。这就是“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在20世纪80年代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第二步是到20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第三步是在21世纪用30年到50年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个“三步走”发展战略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明确了大致的时间表,从而成为“中国梦”的基本路线图。
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细化了邓小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将小康社会分为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两个步骤,提出“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并明确使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概念,成为提出 “中国梦”主题的重要依据。
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科学发展观,明确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要求,进一步强化“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明确提出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这是过去从未有过的政治宣示。
正是有了这样深厚的思想基础,以及长期以来“五位一体”建设的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闭幕之后正式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思想。
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人大闭幕会上讲话,首次论述了“中国梦” 的实现路径问题。两个半月后,他在5月31日接受拉美三国媒体联合采访回答记者的提问时,进一步阐述了这个问题。他指出: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自强不息,从未放弃对美好梦想的向往和追求。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如何实现‘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讲了四条:
第一,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强调这条道路对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他多次指出:道路决定命运,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兴衰、人民福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外国人恩赐给予的,而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探索开创的。它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他所说,“我们已经在这条道路上走了30多年,历史证明,这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富民强国的正确道路,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也就是说,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第二,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强调精神的力量。他常引毛泽东讲的“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警句。这里讲的“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两种精神所凝聚起来的全民族的“精气神”。中华民族所以能延续5000年,谱写人类悠久文明历史,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使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中国共产党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完全继承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不断与时俱进,开启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并且将这两个强大的精神力量融合一起,形成使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但要站起来、富起来,还要强起来的“精气神”。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说:“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因此,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大力弘扬的精神动力。
第三,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人民的力量,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履新就职的讲话中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因此,在谈到“中国梦”时,他不断强调“中国梦”是民族的梦,是人民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众志成城,用13亿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四,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和平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外谈论“中国梦”时,很强调这一点。因为现在国际上有人担心,中国发展起来后会搞霸权主义、欺负别人。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指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蒙受了百年的外族入侵和内部战争,中国人民遭遇了极大的灾难和痛苦,对战争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消除战争,实现和平,是中国人民最迫切、最深厚的愿望。以为中国发展起来后搞霸权主义的“担心完全没有必要。中国已经多次向国际社会庄严承诺,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从自己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所作出的必然选择。中国永远不会动摇。
尽管中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实现富民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人民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和平,不是动荡;是机遇,不是威胁。我们也希望世界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共同致力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齐心协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习近平总书记这些深明大义的话,表明坚持和平发展是“中国梦”最真诚的期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真实的愿望。
放眼世界,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上述四条,是实现“中国梦”的正确路径。 “中国梦”的实现,最终也是有益于世界人民的美丽梦、幸福梦。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