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式全面改革300天 丰富“渐进”逻辑
《文汇报》的文章称,去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至今,习近平领导的全面深化改革已推进300余天。综观全面改革路线图,可以看出,立足中国国情,以问题为导向,从实际出发,始终是改革的立足点。
该文援引新加坡《联合早报》评论认为,习近平所主张的全面深化改革,并没有脱离改革开放30多年来循序渐进的做法,也比较符合中国当前所处的实际条件。新一轮改革是中国渐进发展、内生性演化的必然阶段。
中国智囊认为,习近平领导的渐进式改革,绝非瞻前顾后的保守改革,绝非局部领域的“小修小补”,而是“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
中央深改组自成立以来已召开四次会议,从文化、司法、社会、财税、户籍、考试招生等改革的酝酿或出台,到央企负责人薪酬的调整以及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从《关于上半年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的提交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4-2020年)》的出笼,每项改革举措都设定了改革路径、成果形式、时间进度,一场场改革“歼灭战”步步为营,一系列措施“组合拳”频频发力。
专家认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稳步推进,旨在积小胜为大胜,以量变求质变,不断为治本赢得时间、创造空间,待条件成熟时,实现关键环节的攻坚,重要节点的闯关,以阶段性成功突进的强音奏出中国渐进式改革新的凯歌。
可以期待,在未来几年内,习近平领导的全面改革,必将为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演进注入新的张力和推力,以新的突破续写和丰富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历史逻辑。
改革成就享誉国际 打破西方价值霸权
《文汇报》援引克罗地亚地缘政治学家亚斯娜·普雷夫尼克博士的话说,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改革进程保持了相当好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充分体现。
普雷夫尼克认为,中国式改革最令人欣赏和称赞的是,先在小的局部领域或者地区进行试点,通过实践积累足够的经验后,再根据实际效果和社会需要,不断深化和扩大改革范围。“这种渐进式改革的最大优点是能够保持社会稳定,而稳定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上世纪90年代初,拥有十分相似经济结构的中国与东欧多国都处于改革的十字路口。然而,采用渐进式改革的中国如今已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东欧多国仍在经济泥沼中艰难前行。俄罗斯专家对此感受更加深刻。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米哈伊尔。季塔连科坦言,中国所有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都以特殊国情为基础,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改革,不像俄罗斯照搬西方经济教条。
在季塔连科看来,中国渐进式改革保证了理论上的全面性和实践的实验性能够结合在一起。此外,中国领导人在改革开放之前进行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准备工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起到了解放思想、为改革培育土壤的作用。这些都是中国改革留下的成功经验。
“当时我曾极力劝说俄罗斯政府效仿中国经济改革,不要采纳西方建议的休克疗法”,曾在莫科斯工作多年的前英国伦敦经济与商业政策署署长、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罗思义说。他毫不吝惜对中国改革的赞美,“20世纪迄今为止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不是凯恩斯、哈耶克或弗里德曼等西方经济学家,而是中国的邓小平。从实际结果来看,自邓小平1978年启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表现远远超过世界历史上的任何其他国家。”(刘凝哲)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