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改委城市与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独家专访,对于城镇化的速度、推进的路径,以及面临的改革难点等举国关注的话题,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专访从颇受诟病的土地财政谈起。
“卖地”模式弊病
“卖地”带来严重问题,最明显的就是房地产在行政推动下的扩张。其次,发展到一定程度,房地产来源就会枯竭
目前,中国房地产调控引起各方激烈辩论,对此,全国负责房地产开发的一位主要国企负责人向《国际金融报》记者坦言,“决定中国房地产价格的,不是市场、不是供需,而是地方政府卖地。只要财政体制没改革,只要地方政府继续依赖卖地,中国房地产价格就只升不降。”
这正是城镇化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专访时,李铁详细分析了财政体制对城镇化的影响,“财政收入有两类:一是预算内收入,比如招商引资、工业税收等;二是预算外收入,土地出让、罚款,最主要是土地出让”。
李铁认为,“现在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对土地出让的过度依赖,导致预算内只能满足基本行政支出。几乎所有基础设施建设都要依赖预算外收入,很大程度是依赖土地出让,即“卖地”。这就带来严重问题,最明显就是房地产在行政推动下的扩张。其次,发展到一定程度,依赖于房地产发展的资金来源就会枯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地方政府把未来多年的土地出让‘预期’都卖光了。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城市发展怎么可能持续,因为总会有房子卖不出去的时候。即使各级政府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也采用金融的手段,但纵观各种金融担保形式,最终担保抵押的仍然是土地。使我们对土地的依赖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这是一种不可逆的发展趋势,使得整个城镇化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土地,导致城市空间上的极度扩张,是造成城市粗放发展的根本原因。”
这正是目前许多城市的主要模式:招商引资、土地出让进行补偿,利用土地出让金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开发房地产解决资金短缺,城市建设空间范围迅速扩张,每一任政府都在把这种模式放大。
李铁说这将导致严重后果,“首先导致财政支出大幅增加,因为基础设施需要巨额投资。空间上的扩张,带来城镇化的成本越来越高,因为城市的空间摊得越大,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投资就越巨大”,“服务业发展也会受限制,而服务业本身是城镇化最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会形成对工业就业的替代效应。但国际经验显示,服务业要求城市建设高密度,高度聚集来降低服务成本。空间越分散,当然服务业成本就越高,城市摊得太大,政府治理的成本就越高,还得继续招商引资,支撑行政运转,也还得继续卖地开发房地产。于是财政进一步依赖土地,周而复始,恶性循环。”
如何优化财政收入结构
正在考虑可否通过物业税解决问题,但物业税也存在诸多难点,比如征收范围怎么确定,历史遗留问题怎么解决
未来城市发展依赖“卖地”的发展模式,还会持续多久?不过分依赖“卖地”,那靠税收可以吗?李铁认为,“未来的改革必须调整财政收入结构,减少对土地出让的严重依赖,提高预算内收入比重。未来我们希望把财政收入规范化,尽量让税收占财政收入更大比例。”
然而,又碰到新问题。“预算内收入增长就主要靠收税,最大的税收来源是工业税,需要通过招商引资来实现。招商引资就面临严重挑战,因为你需要跟其他城市竞争。600多个城市都在招商引资,因为谁招商多,谁就税收多,财政收入增长就快。”
竞争过程中,招商引资最好的条件是什么?城市相互间竞争招商引资,手里一般只有3张牌。“第一,提高公共服务水准,像北京、上海,但这要求产业发展水平要达到一定程度。第二,区位条件,这是比较特殊的条件。但是在同一区位条件下,还是存在许多城市,所以对于大部分城市来说没有特别明显的竞争优势。最有竞争优势的,是土地出让成本。谁的土地便宜,谁能压低土地价格,谁就能获得更多招商引资的机会。”
更何况,即使招商引资成功了,预算内税收补偿远水解不了近渴,短期内政府还得依赖“卖地”,“工业税收75%都交中央了,地方政府只有25%,所以靠税收增加财政收入,是一个长期的回报过程。那么短期的财政收入漏洞,怎么填补?还得通过土地出让。”
卖地风险高,招商引资救不了火,政府怎么找钱?李铁坦言,“这就是中国经济发展中,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规律和难题,所以必须要通过什么手段,来回避这一模式。”
总要有突破,征收物业税是目前正考虑的尝试点,但似乎又走入两难境地。李铁透露,“正在考虑可否通过物业税解决问题,但物业税也存在诸多难点,比如征收范围怎么确定,历史遗留问题怎么解决,比如过去不收物业税,收高了大众不愿交,收低了起不到替代作用,还有集体土地小产权房问题怎么认定。再者,要把所有物业纳入收税范围,城乡之间的差异怎么解决,因为会涉及大量的农村物业,农村房屋、土地以前不收税,将来收吗?将来城乡一体化,在所有税收中都城乡同权,不可能再城乡分割,不可能城市收税而农村不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