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看综合指标,用“中医式”调控(2)

经济新常态:看综合指标,用“中医式”调控(2)

新常态,新起步

今年8月份,各省公布上半年经济数据。垫底的黑龙江省格外引人注目:上半年黑龙江GDP增速4.8%,成为了全国增速最慢的省份……这其中,占到黑龙江工业比重一半之强的大庆油田,出现了多年来从未有过的增加值负增长,带动全省工业增速回落,成为黑龙江“末班车”角色的拐点。

黑龙江以及分列倒数第二、三名的河北、山西为何会出现GDP失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区域经济研究者陈秀山说,这三个省份的经济结构单一,能源、资源性产业占很大比重,这些领域处于产业链上“没有退路”的最顶端,经济不景气了,下游市场萎缩,最后就传导到它们头上——支柱产业低迷,整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就会突然下降。

可以看出,黑龙江垫底的原因与经济“新常态”特征是相悖的,可以说是“旧常态”下高速增长留下的积弊。用全面眼光看新常态,中国经济已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什么是退步?什么是进步?关键看用什么标准”,潘建成说,新常态下,不能单纯只从速度看经济,而要用综合指标来衡量。上半年增长7.4%。除了增长速度,在2014年的经济半年报中,人们还能读出更精彩的内容:

——物价水平稳定,就业形势较好,民生继续改善……不再是一味地高速奔跑,中国经济步伐更稳健。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继续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工业平均增速,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升,单位GDP能耗下降……种种失衡逐渐扭转,经济结构正发生深刻变化。

——城镇化释放持久动力。

潘建成认为,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是我国过去的不足,却是新常态下的新机遇。“拉美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镇化率过高,像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国城镇化率都超过了80%,而我国城镇化至少还有20多年历程,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大国优势提供发展支撑。

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内需的支撑力不可小视。目前,老百姓的消费水平正在由“千元级”向“万元乃至十几万元级”转变,汽车、信息产品和文化产品已成为消费重点,不仅会极大地推动传统产业发展,也将形成汽车制造、信息产业、文化产业等新型支柱产业,使产业体系更为协调。另外,我国人才资源丰富,又具备技术后发优势,有条件通过自主技术创新或技术引进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结构调整带来巨大空间。

产业结构方面,目前过剩是相对的,主要是一般加工业的过剩,如重化工、钢铁、装备制造、煤炭、初级产品等,这些市场已经趋于饱和。但是高端制造业、新能源、环保产品,以及金融、物流、信息、教育、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仍然短缺,潜力很大。

空间结构方面,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大城市跨入高收入行列,但同时也遇到土地和环境瓶颈,而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仍相对落后,产业梯度转移有宽阔余地。

——全面改革形成最大利好。

十八大以来,尤其是今年以来,经济改革的动作频频,简政放权改革大刀阔斧,财税改革、价格改革、国企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好戏连连,改革红利持续释放,经济发展后劲增强,成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最大利好。

少刺激,多改革 调控应由“西医式”转为“中医式”

就“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速而言,新一届管理层对中国经济的减速和先前模式的不可持续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已经进入到“七上八下”的中速增长周期,经济增速将在8%以下,7%以上运行,这是中国经济自身周期所决定。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要求出台刺激政策的呼声很高。但事实上,当下中国经济最大的风险绝非增速下滑。最大的风险恰恰是因为过于渲染经济增速而忘记了初衷。从中国经济现状而言,解决问题的抓手应该是“少刺激,多改革”,向“改革要动力”。

在今年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马骏提出,当前中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即使面临GDP减速压力,也无太大必要实行大规模经济刺激,增加金融杠杆的空间也比以前“旧常态”下要小得多。“原因之一,是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开始下降,因此没有必要每年创造像以前那么多的就业岗位了;原因之二,是中国的经济结构正从重化工业主导的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而对同样的GDP来说,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能创造的就业机会远多于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马骏说,“新常态下的经济结构变化则应以市场和民生需求为导向。”

管清友认为,可以形象地认为未来调控将从传统“西医式”转向“中医式”。以往调控更倾向于从需求端入手,通过“大投资”、“宽货币”实现总量宽松、粗放刺激,弥合产出缺口。这种思路类似于西医疗法,一生病就要吃止疼药、打抗生素,对疼痛的容忍度低。然而,这一方法往往有严重后遗症。 

他提出,未来中国的宏观调控,将是“中医式”的,主要通过促改革和调结构消化前期政策,发掘经济的长期增长潜力。他认为,未来调控思路将如习近平所言,“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在财政政策上,我国将告别传统在投融资中占主导地位大量资金投向基础建设的“建设型财政”,而是通过简政放权,变为“开渠引水”的“服务型财政”,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公共建设和服务,同时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的投资重点从经济建设向服务民生转移。(半月谈网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金融时报、中国经济周刊等报道)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