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论《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冲击力

四川:论《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冲击力

摘要:《为人民服务》倡导了文明进步的道德形式。道德具有导向性和调节性,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道德的培育,需要一定的教育形式。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所谓道德冲击力,是指以高尚德行激活人们潜在正善情感的能力。毛泽东同志1944年9月8日发表的《为人民服务》是系统阐述中国共产党人道德观的经典著作,从内容到形式都令人耳目一新,70年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舍生忘死、艰苦奋斗,引领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伟大复兴。

《为人民服务》彰显了共产党人的道德立场。《为人民服务》,最核心最关键的词是“人民”,鲜明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立场。70年过去了,“为谁服务、怎样服务”的问题,在不少共产党员那里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为人民服务》是一剂令人清醒的良药,服下这剂良药,才能明白人生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为人民服务》遗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基因。道德具有传承性和民族性。中华民族历来重视道德建设,注重道德修养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自觉行为。张思德虽然是一个小战士,岗位平凡,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是在他身上却遗传了中华民族注重修养和助人为乐的道德基因。

《为人民服务》倡导了文明进步的道德形式。道德具有导向性和调节性,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道德的培育,需要一定的教育形式。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说“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批评就是一种文明的教育形式。另外,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慎终追远的共同传统,并将其作为培育道德的一种重要形式。毛泽东采取扬弃方法,倡导舍弃厚葬等陋习、发扬尊重生命的传统,他认为开追悼会是一种道德培育形式,要既隆重又简朴。

《为人民服务》充满了勇于担当的道德使命感。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说:“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成千上万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这种强烈的道德使命感驱使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最终使中国广大的人民群众翻身做了主人。改革是强国之路,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只要我们每个共产党员都具有这种强烈的道德使命感,我们就一定能团结亿万群众,汇聚起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从而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责任编辑:刘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