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北京模式”    民生福祉落地生根

城市更新“北京模式” 民生福祉落地生根

据《北京日报》10月22日报道,城市更新,是推动发展动能转换与民生福祉改善的关键一环。“十四五”期间,北京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引,持续探索城市更新“北京模式”。通过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案例评选,138个获奖项目起到示范作用。数据显示,北京市已实施老旧厂房更新300余个,改造提升40个传统商圈,核心区申请式退租达1万余户。

政策支撑,形成城市更新“北京模式”。城市更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产权、土地、资金、管理等多重难题,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北京在城市更新起步之初便注重顶层设计,通过制度创新破解发展瓶颈。202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指导意见》出台,标志着北京城市更新进入政策驱动的新阶段;2023年,《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正式实施,作为地方性法规,为城市更新提供了法治保障。目前,北京已形成以《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为基础、各类实施办法为依托、69项配套细则为支撑的政策体系,覆盖老旧厂房、传统商圈、老旧小区、历史文化街区等多元场景,形成了具有首都特色的城市更新“北京模式”。系列“微改革、小切口”的政策创新,不仅解决了“改什么、谁来改、怎么改”的现实问题,更体现了政府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角色的转变,为城市更新注入了可持续的制度动力。

示范带动,评选城市更新“最佳实践”。北京连续四年开展城市更新“最佳实践”评选,累计选出138个优秀案例,涵盖历史文化保护、产业转型升级、社区服务提升等,为城市更新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范本。比如,西城区大栅栏观音寺片区提出的“共生街区”理念,打破传统院落权属界限,推动空间整合与片区化运营,让老城在保留历史肌理的同时焕发新生;东城区钟鼓楼保护更新项目,作为中轴线申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兼顾文物保护与居民生活改善,展现了古都风貌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融合。在产业更新方面,昌平南口“三大厂”转型为清华大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基地,不仅盘活了老旧工业用地,更为高精尖产业发展提供空间支撑。“最佳实践”项目以点带面,形成示范效应,带动更多区域主动谋划更新路径,推动“北京模式”从理念走向实践。

规划引领,推动城市更新“科学有序”。城市更新不能“碎片化”“运动式”,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系统推进。北京坚持“规划引领、片区统筹”,将城市更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推动专项规划与街区控规融合,实现从“项目驱动”向“规划引导”转变。比如,在丰台区方庄街道,动态储备居住、设施、产业类40余个更新项目并持续推动,引导区域内各类主体主动参与更新;海淀区西三旗街道通过编制控规,系统盘活工业用地并开展更新,实现200公顷产业空间升级,推动新都片区从“建材城”向“科学城”转型。以街区为单元的更新模式,能够统筹居住、产业、公共服务等多元需求,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同时,北京注重“留改拆”并举,强调对既有建筑的改造利用,减少大拆大建,降低更新成本与社会成本。在民生领域,累计改造老旧小区约7500万平方米,建成一刻钟便民生活圈764个,养老助餐点2666家,提供普惠托位超3.1万个,切实提升了居民的生活便利性与幸福感。

城市更新的最终落脚点是人。北京以制度创新破局,以示范项目引路,以科学规划统筹,走出了一条兼顾历史文脉、发展动能与民生温度的更新之路,让每一位市民在焕然一新的城市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归属感。

作者:李军

责编:吴成玲

校对:张慕琪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张慕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