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四节气·霜降】霜凝三候藏秋韵,农忙百俗候冬声

【廿四节气·霜降】霜凝三候藏秋韵,农忙百俗候冬声

当北斗七星斗柄指向戌位,太阳抵达黄经210度,公历10月23日,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便悄然登场。它不仅是“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的自然节点,更是承载着古人对天地节律的洞察、对农事生产的谋划、对生活百态的热忱,在秋与冬的过渡间,书写着一曲生命与人文交织的赞歌。

霜凝三候:一帧秋韵满庭芳。霜降的诗意,全藏在“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蛰虫咸俯”的物候里。此时节,天地似打翻了调色盘,将秋韵晕染得淋漓尽致:豺狼穿梭林间,把首捕的猎物整齐摆放,如人类秋收后祭祀天地般,以“祭兽”之礼敬奉自然馈赠,藏着“敬天报本”的朴素哲思;草木褪去盛夏的浓绿,枫叶被霜染得比二月花更艳,银杏撒下满地金黄,即便“翠减红消”,也有刘禹锡笔下“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的绚烂;蛰虫则蜷进巢穴,垂首闭目停止进食,以静默姿态积攒能量,为来年春醒蓄力。气象的变化更添秋韵层次:东北、内蒙古的最低温跌破冰点,初霜为大地覆上薄纱;江浙、华南的气温在昼夜间剧烈起伏,清晨的霜白与正午的暖阳相映;干冷空气渐成主导,夏季的湿热、初秋的阴雨退场,只留“早晚寒、中午暖”的清爽。这不是萧瑟的凋零,而是秋以最温柔的方式收尾——用霜花为叶作笺,用寒意催万物敛藏,将秋的韵味刻进每一寸土地。

农忙抢秋:一把镰刀候冬实。“霜降抢秋,不抢就丢”,农谚里的紧迫,藏着农人“储冬”的智慧。此时节,大江南北的田间地头,都是为过冬忙碌的身影:华北平原上,大白菜裹着白霜迎来丰收,菜农们抓紧砍收、窖藏,确保整个冬天都有新鲜蔬菜;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三秋”大忙正酣——单季杂交稻、晚稻的稻穗压弯了秆,收割机轰鸣着将稻谷归仓;早茬麦、油菜忙着间苗定苗,根系在微凉的土里扎得更深;棉花采摘后,农人还要拔除棉秸、深耕土地,“地净秸秆,少虫少病”的老经验,是为来年春耕护好土壤。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事在此刻相融:大棚里,番茄、黄瓜等喜温作物躲过冬霜,延续着生机;田间地头,芹菜、生菜等耐寒蔬菜迎着霜露生长,滋味更显清甜。 从“处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萝卜”的物候指引,到“霜降见霜,米谷满仓”的丰收期盼,每一次弯腰收割、每一回深耕整地,都是农人用汗水为寒冬储备的“底气”,让“候冬”不再是被动等待,而是主动迎接。

百俗暖冬:一缕烟火驱寒色。霜降的寒意,被人间百俗烘得暖融融。即便霜风渐紧,人们仍以热烈的习俗,为候冬添上温情一笔:“霜打菊花开”,此时秋菊盛放,各地办起菊花展,登高赏菊时,想起梁代吴均“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的记载,便知菊花是秋的坚守,更是冬的序曲;饮食上,“吃红柿子”是老辈人的执念。“补冬不如补霜降”的俗语,让“煲羊肉”“迎霜兔肉”成了进补的首选;十月初一的寒衣节,人们为故人烧去御寒衣物,把思念与牵挂都缝进寒衣里;登高远眺时,吸一口山林间清新的空气,极目远眺驱散“草木枯黄”的忧思,让心情跟着秋空明朗。这些习俗不是刻板的仪式,而是人们对抗寒意的智慧——用烟火气暖身,用温情暖人心,让“候冬”的日子满是盼头。

霜凝三候,是秋最后的抒情;农忙百俗,是冬最初的迎接。从豺狼祭兽的敬畏,到农人抢收的忙碌;从赏菊吃柿的惬意,到添衣泡脚的从容,霜降从未被寒意裹挟——它藏着秋的温柔,也藏着冬的希望。当霜花落在肩头,我们便知:秋已尽,冬将来,但只要顺着节气的脚步,怀敬畏之心待自然,以热忱之心过生活,便能在承秋启冬的日子里,收获满径秋韵,静待冬日安康。

作者:黄登明

责编:吴成玲

校对:张慕琪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张慕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