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对中国经济有“新认识”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的不断深化,近来记者在国外采访切身体会到欧洲、特别是德国对中国经济深入研究的兴趣很大,一些具有比较视野的成果颇具启发意义。

改革推动“民进国退”

在阿里巴巴赴美上市引发全球关注之时,欧洲智库布鲁塞尔欧洲与全球经济研究所月初发布了名为《阿里巴巴IPO凸显中国私营部门崛起》的研究报告,对世界五百强中中国上市公司(含港澳)的市值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自2000年代中期中国国企集体上市潮过后,国企在总市值中所占的比例已由2006年的约85%降低至当前的约45%,而私营部门则由不到2%扩张至近15%。

1

(图片说明:9月19日,阿里巴巴董事长马云在纽交所内迎接阿里巴巴上市。)

英国《金融时报》近日发表《中国崛起的奥秘:民进国退》的文章称,中国私营企业在金融、电信、其他高科技商业服务行业以及油气行业上游领域兴起。在制造业,私企现在的投资份额是国企的7倍;而在服务业,国企投资份额虽然仍超过私企,但近几年略有下降。该文称,如果中国实施去年宣布的经济改革,让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私企将取代国企在服务业的角色,这将让中国保持相对高速的经济增长,从而继续其作为全球增长主要驱动因素的角色。

转型之路或似德国

德国哈根大学经济系管理研究学院院长赫尔穆特·瓦格纳的一份最新研究近来引起学界关注,他本是德国经济结构转型的专家,近三年来将中国纳入研究视野后发现,中国由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趋势与德国有诸多相似之处,而显异于英美当年的模式。

具体而言,德国从以工业为国民经济主导转向以服务业为主导花费了多于100年的时间,远高于其他西方工业国家,而转型之后的德国依然以工业为国民经济支撑,德国服务业中很大一部分是直接以工业为服务对象的。而“英美模式”则较快地走上了去工业化的道路,转为发展短期利润率更高的服务业。

2

(图片说明:德国西门子公司的智能工厂模型)

就中国而言,瓦格纳研究显示,中国制造业在经济总附加值中所占比重居高不下,处于30%至35%之间,而这一比值在巴西、印度、俄罗斯这三大新兴国家都只徘徊在15%上下,加之中国经济改革中对制造业的重视,瓦格纳认为中国在向服务业转型的同时,或许似德国一样同时保有制造业的支柱地位以在国际经济分工中取得相对优势。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