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不知“夫差”谁之忧

江西:不知“夫差”谁之忧

摘要:我们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当物质生活渐次丰盈,人们对民族文化基因的追寻也愈加重视。不知“夫差”之忧,正体现出社会公众对民族文化基因传承现状的焦虑,因为它不仅表现为一些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无知,更折射出教育缺失的隐忧。

民族文化基因不仅成为中国人保持自我的一项重要“灵魂印记”,也为我们跨越时代变革提供了最基本、最稳定的心理认同。坚守民族文化基因,使其传承有序、生生不息,是我们共同肩负的责任

有个单位公开招聘进行文化考试,文言文考题的最后一句为“其身亲为夫差前马”,原文摘自《国语·勾践灭吴》,白话文意应为“(越王)勾践亲自为(吴王)夫差充当马前卒”。让阅卷者大跌眼镜的是,一名考生竟然将其译为:“妻子亲自为夫君鞍前马后差遣。”而类似这样荒唐的答案,在这次考试中并不鲜见,让我们在笑过之后,心中也难免有些“堵得慌”。不知“夫差”谁之忧?当民族文化基因的传承出现问题,恐怕谁也不能对这个问题一笑置之。

民族文化基因是解构民族信念、习惯、价值观的“信息密码”,它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记录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赖以生存的思想、文化、历史、语言、艺术。穿越五千年的动乱与波折,民族文化基因不仅成为中国人保持自我的一项重要“灵魂印记”,也为我们跨越时代变革提供了最基本、最稳定的心理认同。坚守民族文化基因,使其传承有序、生生不息,是我们共同肩负的责任。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些我们自幼便朗朗上口的诗文,乃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即使是在白话文大行其道的今天,掌握文言文的语法,欣赏唐诗宋词之美,熟悉历史文化典故,仍然非常有必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北师大看望师生时所指出的那样:“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毫无疑问,时代越是发展,我们越是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因为这就是在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

然而,近年来一些地方和单位在实践中存在着功利主义的倾向,把文言文当工具,一味强调死记硬背,或者仅对语法进行“外科手术式”的解剖,而不对其中蕴含的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学生无法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自然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还有少数地方干脆把一些经典的诗文从教材中删除,美其名曰给学生“减负”,实际上其他课业负担不减反增,这让传统文化教育“很受伤”。

责任编辑:刘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