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不知“夫差”谁之忧 (2)

江西:不知“夫差”谁之忧 (2)

摘要:我们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当物质生活渐次丰盈,人们对民族文化基因的追寻也愈加重视。不知“夫差”之忧,正体现出社会公众对民族文化基因传承现状的焦虑,因为它不仅表现为一些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无知,更折射出教育缺失的隐忧。

民族文化基因的传承,不应被功利主义干扰,不然轻则闹笑话,重则使年轻人的价值观发生偏差,贻害匪浅。当下,在一些年轻人眼里,文言文的生僻程度已经和外语差不多了,将单个方块字拎出来都认识,组合到一起就成了看不懂的“天书”。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曾在《青云谱随想》一文中记载过一则“考生将‘八大山人’说成八位潜迹山林的隐士”的趣事,他感慨道:“朱耷常把‘八大山人’这个署名连写成‘哭之’、‘笑之’字样,我想他见到我这位考生也只能哭之笑之的了。”前文所述不知“夫差”是谁的笑话,正可与此故事等量齐观。而在各种思潮相互碰撞的时代背景下,还有些年轻人已经丢弃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成了西方价值观的“应声虫”,这更应引起我们的警惕。

我们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当物质生活渐次丰盈,人们对民族文化基因的追寻也愈加重视。不知“夫差”之忧,正体现出社会公众对民族文化基因传承现状的焦虑,因为它不仅表现为一些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无知,更折射出教育缺失的隐忧。因此,摈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处理好传统文化教育与考试的关系,在当前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方面,传统文化教育不能“蜻蜓点水”,有必要将其作为“有之不必可、无之必不可”的必修内容,并与升学、就业挂钩,建立真正的导向机制,这样才能夯实民族文化的根基。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唯考分是从,“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无助于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传统文化之美,只有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才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只重考试不重习得,结果很可能是学生背了就忘,使我们传承民族文化基因的努力事倍功半。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当前,我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充分汲取思想道德营养,既使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树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今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这一溯本清源、回归传统的举措已得到了广大教师和家长的支持。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社会各界对民族文化基因传承的日益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必能历久弥新、世代弘扬。

责任编辑:刘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