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无车日,要“作秀”更要做事
不过,一个无法忽略的事实是,类似的作秀,从来都不缺失。犹记得三月最后一个星期六的“地球一小时”,其同样是为了倡导节约用电,在那日的20:30-21:30期间,很多城市相约拉闸关灯一小时,毕竟,少用电就能少烧煤,少烧煤就能少排放一些二氧化碳,少排碳就能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这和当前的世界无车日一样,都是为了更好地呵护我们的环境。不过,这些活动最大的成效,不是真的做出了多大的贡献,而是其在潜移默化中体现了一种共识——让低碳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不过,即便有世界无车日的宣传,为何那么多人仍然不选择低碳出行的方式呢?原因也不难解释,那就是公共设施与公共交通并没有及时跟上。想骑个自行车上班吧,但多少城市的自行车道没有被汽车借道?想乘公交车吧,人挤人的情况实在难以接受,有时候堵车也堵得心烦,且堵车了也只能干等而无法绕行;坐地铁吧,或许是一个相对较好的选择,但在高峰期,那“挤”人的架势,还是会让很多人望而生畏。在这样的境况下,公众选择自己开车出行,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因而,无车日的存在,其最大的价值,仍然是让城市获得一次喘息的机会,让低碳生活的方式更加深入人心。而为了让这能更早地从梦想照进现实,显然不能完全依靠公众的道德自觉。可以说,无车日同样是对各大城市的一种勉力,意味着这些城市应该下更大的力气、更加科学地规范和完善城市的公交体系、解决公共交通拥挤不堪的现实问题,也只有扫除这“最后一公里”的障碍,“无车日”才具备从梦想照进现实的基础。简而言之,社会需要无车日这样的作秀,更需要政府部门加大公共投入这样的“做事”,公众才会愿意选择绿色的出行方式。
【启示与思考】
“无车日”倡导绿色出行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公务用车带头积极垂范和努力执行,私家车积极响应紧密配合,公共交通在措施与服务方面多想法子,多动脑子,多出点子,体现更多的可操作性,具有落实力,那么就会出现合力效应,
全社会拧成一股绳,大家万众一心,那么在“无车日”当天,真正的绿色出行完全可以实现。
给爱车放个假吧,哪怕是体验一天的路畅天蓝也值得,当然,“无车日”绝不是少开一天车的问题,而是通过这种形式,加深每位公民对低碳环保出行的认识和思考,其实,无车日,少开一天车很容易,少开一个礼拜的车很难,少开一个月的车难上加难,城市不可能没有车,但也只能有适量的车,否则不但城市承受不了,环境也承受不了。“无车日”绝不是少开一天或者几天车的问题,而是通过这种形式,刺激我们的环保理念和思想,客观上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延伸思考的契机。
再好的内容也必须借助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好的形式总是特别有利于深化和推动内容的有效延展,“公交周及无车日活动”,也许在效果上不那么尽如人意,但是,通过这样的活动,总会或多或少地发生改变,是思考的契机,也是行为的改变。坚持得多了,通过思考催生的改变力就会出现。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