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均汽车保有量大约为0.1。既10个人,拥有1辆车。这一比例,在国际上的排名,在100名开外。而那些发起“无车日”活动的欧美国家,他们的汽车保有量早就超过了0.5,平均下来,3个人拥有2辆车或“人手一车”的现象非常普遍。笔者认为,在汽车数量未达到一定比例之前,开车仍然具有优越感,同时还有无可替代的方便性和舒适性。
再者,公共交通整体服务质量的落后性,让所有开上车的人都再也不想有乘坐公交或地铁的想法了。开车堵在路上,至少比在地铁里和公交车里挤成照片要舒适的多,而且,堵车迟到是可以说得过去的理由。尤其是当“世界无车日”的到来,可能会意味着将有更多的人去乘坐公交车或地铁,势必会更挤,如此情况下,还不如选择开车。
最后还有一个直接原因,在“无车日”当天,今年少了许多“秀”,也几乎没见到什么“惠利活动”。这里的“秀”,一方面,是政府是没有停驶公务车,官员也没有选择去创造一个“地铁偶遇”的机会;另一方面,交通部门或公交公司也并没有发起什么“免票活动”或“半价活动”。连这样的“秀”都没有,老百姓自然也不想去“秀”。
有两个逻辑要分清,一是,“世界无车日”本就与堵不堵车没有任何关系;二是,“世界无车日”拥堵与公民素质也没有多少直接关系,在中国汽车保有量仍然有很大潜力的当下,一味的否认汽车文明是有失理智的,城市管理者更不应该把堵车的怨气全撒到“百姓不环保”上面。
需要追问的是,我们的城市管理者,真就拿堵车一点办法也没有吗?不堵车应该成为一种常态,每一位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也都不想在“世界无车日”这一天享受不堵车的生活。城市治堵,关乎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如果城市道路规划不尽合理、交通秩序混乱,则即便是天天都是“无车日”,都有可能面临大堵车。
“世界无车日”没有强制性,它只是在宣传一种新的出行与生活理念。但是,各个城市对于交通的管理,却不能持续观望下去。在堵车这一世界性难题上,城市的管理者们真就应该好好学习一下伦敦、东京等密度不比北上广小但不怎么堵车的城市。
“无车日”绿色出行,应先打造“绿色通道”
应看到,以绿色出行为基调的“无车日”活动,这几年形式越来越新颖、内涵越来越丰富。不过,要让绿色出行成为生活新常态,不能仅仅满足于节日“提醒”和凑热闹体验,更在于环保意识的升华以及公共设施的强力支撑。
城市化进程中,人车拥堵的矛盾日益显现,汽车噪声、尾气排放等“城市病”不断困扰着我们。“能走不骑,能骑不坐,能坐不开”,尽管这样的出行理念已逐步内化于心,但人们在选择步行、乘坐公交、骑自行车等方式时,却常常陷入“有心无力”的尴尬中:一则时间成本太高,二则出行障碍太多,最终只能无奈地开车出行。显而易见,缺乏畅通、有序、快捷的公共交通体系支撑,仅凭个人的自觉和“牺牲”,绿色出行是难以为继的。
不必讳言,这几年在城市建设中,“汽车本位”意识占据主导地位,往往偏重于机动车道的宽阔无比、豪华气派,而对自行车道、人行道的规划建设则被忽略,或越修越窄,或干脆取消。再往深里看,公交专用道、自行车道、人行道要么是为了因需而建地“应景”,根本没有考虑合理性和实用性;要么常常被人为挤占,或停满车辆,或摆满摊点……
绿色出行常态化,关键要为“行”出一片天扫清“拦路虎”。只有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无障碍设计”渗透到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和管理中,更加公平地考虑各阶层的切身感受和需求,才能让老百姓以最低的成本去主动选择绿色出行。在这方面,城市应该大有文章可做。比如,如何让道路空间的分配更有利于行人和自行车,并将“路权”保障到位;又如,在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时,如何让老百姓换乘更方便、出行更便利,使“效率、效能、效益”同步提升;再如,公共自行车如何真正解决老百姓“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等。
回到“无车日”的本义,并非绝对意义上的“天下无车”,而是要唤醒对资源、环境、拥堵问题的普遍关注,通过持之以恒地提升交通功能、优化交通管理,着力打造绿色出行的“无障碍”体系。说到底,只有把“无车日”提出的出行难题逐一化解了,真正的“无车日”才能从梦想照进现实,而且离我们也并不遥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