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国经济的四种“新常态”

北京:中国经济的四种“新常态”

摘要:过去30多年以来,中国基本处于一个接受国际经济规则、融入国际金融体系的大进程中。但时至今日,国际格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已经是世界经济的“万吨巨轮”,中国经济由于国民储蓄率高企,资金雄厚,很快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投资国,对外投资超过吸引外资,企业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

当前,许多分析家认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点就是增长速度的逐步下降,以及债务水平的逐步调整。在我看来,这种分析并不全面。其原因在于,这种分析过多地关注宏观经济的表现,而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分析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一些内涵,即哪些潜在的、非常重要的经济和社会现象将决定中国宏观经济的“新常态”表现。综合来看,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将有四个方面的重要表现。

表现之一:新旧增长点的拉锯式交替

这将是中国经济“新常态”最明显、最突出的一个特点。中国旧的增长点有两个:一是出口,二是房地产。它们将会逐步地、有一定反复地退出。其中,出口的增长将直接受到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而出现各种波动和反复。总体上看,因为中国经济的体量在不断增长,而世界市场将难以支撑中国出口的持续增长,所以,出口以及贸易顺差占中国GDP的比重将不断下降。但这个过程不是线性的,而是波动的。

在中国城市居民基本住房需求大致得到满足这个大背景推动下,加之金融市场的调整使得百姓的投资回报率上涨,房地产增长也会出现波动式的下降。这些旧增长点波动式的下降,将与新增长点不断波动式的上升,为整个宏观经济的增长带来阵痛。

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有三个。第一是长期性的、公共消费型的基础建设投资。这些投资包括高铁、地铁、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空气和水污染的治理等。第二是各种生产能力的转型和升级,包括高污染、高能耗的产能的升级,也不可能是线性的、平稳上升的,一定会出现波动,这与资本市场融资成本的高低以及政府产业政策的调整有密切的关系。第三是居民消费。笔者按照经济学标准重新计算了中国的居民消费,发现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自2008年已是每年上升0.7%,目前已升至47%左右。

问题的关键是,旧增长点的退出是波动性的,新增长点的发力也不是平稳的,因此,未来三五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将会出现波动。这种波动与中国传统的宏观经济波动不同,传统的宏观经济波动更多来自于总需求的波动,包括投资需求的波动,因此政府需要经常性地“踩刹车”,通过各种政策和行政手段来应对。而在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下,宏观经济波动的本质是新旧增长点的交替。这种交替将不断导致增长的内在动力不足。因此,宏观政策在这段时间基本的主题将是稳增长,采取各种措施来为新增长点催生。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可能是公共消费型基础建设投资的投入。这种投入在一定程度上讲显然需要政府来主导,这也是政府稳增长的主要发力点。

与此相关的是,中国经济由于国民储蓄率高企,所以目前高达200%左右的债务/GDP比例还会提高,所谓的去杠杆率的进程短期不会来到。高储蓄带来的高杠杆是合理的,关键是结构,有政府担保的长期债务大有必要提高。

责任编辑:刘婧校对:赵小丹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