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理论网:以科学思想方法高质量推进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

中国理论网:以科学思想方法高质量推进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1]

新时代党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作风建设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贯彻落实过程中需要讲求科学思想方法。深化和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这七种科学思想方法,能够为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注入强劲动能,切实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作风保障。

坚持战略思维,科学统筹作风建设全局。战略思维是一种立足全局、把握长远趋势的思想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建设是为党的工作大局服务的,应该体现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对作风的要求,使改进作风的过程成为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成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过程。”[2]坚持战略思维,必须始终将作风建设与党的中心任务、战略谋划相结合。一方面,要将作风建设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大局。以强大人格力量推动党的优良作风传统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与“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让作风建设成果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另一方面,要以磐石定力破解战略挑战。面对“四大考验”“四种危险”的长期存在,必须锚定问题靶心,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整饬不良作风,在执政考验面前永葆本色,在改革洪流中锤炼筋骨,在市场浪潮中坚守定力,在外部压力下凝聚共识;通过党性教育破除躺平心态,以实践导向克服本领恐慌,坚持“四下基层”让党员干部心中有真情,以“三不腐”机制构建作风建设长效工程。

坚持历史思维,厚植作风建设优良基因。历史思维是一种以历史眼光把握规律的思想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3]以史鉴今能够不断增强作风建设的自觉性,以过硬作风赢得时代大考的主动权。一方面,要坚定历史自觉,把作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从延安整风运动破除“三风”,到进京“赶考”前夕提出“两个务必”,再到新时代的“徙木立信”之举,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时期,每逢重大历史转折点,党总能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将作风建设作为突破口,实现战略目标。另一方面,要把握历史主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中央八项规定为切入口,改进会风文风、强化调研实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聚焦铺张浪费、享乐奢靡等突出现象,纠治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取得脱贫攻坚伟大胜利,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筑牢了党群关系根基,而且赢得了历史主动,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

坚持辩证思维,破解作风建设矛盾难题。辩证思维是一种揭示事物矛盾运动规律的思想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4]。加强作风建设需统筹“点”与“面”、“破”与“立”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要坚持抓“关键少数”与管“绝大多数”协同发力。抓“关键少数”,就是抓作风建设的“牛鼻子”。领导干部是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深化落实,就是通过“头雁效应”带动“雁阵齐飞”。管“绝大多数”,就是抓作风建设的“压舱石”。基层党员干部是党的肌体细胞,作风展现党的整体形象。二者在互动中形成抓少数促多数、以多数督少数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要坚持纠“四风”与树新风“破”“立”并举。纠“四风”重在“破”除积弊顽疾。“四风”具有顽固性、反复性,需以刀刃向内的决心靶向治疗,破除特权思想、懒政惰政等。树新风重在“立”规铸魂。通过弘扬党的光荣传统,选树先进典型,将新风正气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者是作风建设的一体两面,其中“破”是“立”的前提,“立”是“破”的深化,“破”“立”并举方能实现以优良党风带动社风民风。

坚持系统思维,构建作风建设协同机制。系统思维是一种整体分析内外要素关联作用的思想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运用系统科学、系统思维、系统方法研究解决问题,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又要坚持重点突破,既要抓好当前又要谋好长远”[5]。深入推进风腐同查同治,必须突破碎片化治理模式。一方面,要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党性是根本,决定党风方向与党纪基调;党风是表现,反映党性强弱与党纪成效;党纪是保障,维护党性纯洁与党风清正。要坚持思想建党、纪律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形成党性锻造党风、党风检验党纪、党纪反哺党性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要坚持正风肃纪反腐相贯通。以理想信念教育铸魂塑形,通过常态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分层分类警示教育、专题纪律教育等,筑牢“不想腐”的堤坝;以党章党规党纪为基准,构建权责清晰、规范有序的权力运行机制,扎紧“不能腐”的笼子;以高压态势铲除腐败土壤,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行贿受贿一起查,标本兼治、系统施治,强化“不敢腐”的震慑。

坚持创新思维,激发作风建设内生动力。创新思维是一种突破传统框架、以新方式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创新思维,跟着问题走、奔着问题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变革创新”[6]。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推动作风建设实现理论突破与实践深化。一方面,坚持理论创新,构建作风建设新范式。围绕新形势下作风建设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通过深刻阐述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大意义、本质属性、核心要义、重大举措、重点任务、“关键少数”、有效途径、重要目的和制度保障,形成系统化、科学化的作风建设理论体系,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思想武器。另一方面,坚持实践创新,开辟管党治党新路径。如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作风监督网络,通过数据采集与整合,捕捉“一桌餐”“电子红包”等隐性线索,识别“虚假出差”等行为,抓取异常发票、高频次报销等数据,破解“四风”隐形变异。

坚持法治思维,强化作风建设制度保障。法治思维是一种以法治理念规则分析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抓作风建设,建立严格、完善的作风建设法规制度体系,实现作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7]。构建自律与他律协同、常态与长效并行的治理体系,是加强作风建设的必由路径。一方面,自律与他律构成作风建设的内外合力。自律注重内生性的自我约束,体现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与道德自觉;他律通过外部制度规范,以纪律监督等方式形成刚性约束。二者相辅相成,缺乏自律支撑,制度执行将流于形式;缺失他律保障,道德自觉易蜕化为空谈。另一方面,坚持“常态化”落实与“长效化”制度相统一。“常态化”落实是将作风建设融入日常、抓在经常,通过持续性的政治历练、思想淬炼、实践锻炼,使优良作风成为党员干部的行为自觉。“长效化”制度着重长远,从体制层面建立作风问题的动态研判、风险预警、整改反馈机制,构建标本兼治的立体格局。没有“常态化”落实,“长效化”制度就会失去实践根基;缺乏“长效化”制度,“常态化”落实将沦为形式。

坚持底线思维,严守作风建设纪律红线。底线思维是一种做事把握尺度、防患未然的思想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常怀忧患意识、底线思维,始终保持刀刃向内的坚定自觉”[8]。推动党的作风建设向纵深发展,必须以底线思维筑牢思想防线、以斗争精神强化行为约束。一方面,思想上要树立“底线意识”,筑牢信仰之基。思想防线是作风建设的首道屏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将“两个确立”转化为“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加强党性教育,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侵蚀。另一方面,行动上要明确“底线要求”,锤炼务实作风。行动是检验作风的“成效天平”,要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锻造成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强制度,细化公务接待、调研督导等标准,以刚性约束压缩权力任性空间;树标杆,带头转文风改会风,做实“一线工作法”,用群众口碑检验实效;严纠治,对顶风违纪者从严查处。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党建一般项目“省直机关单位推动党的自我革命的纪律教育研究”(24DJ09)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朱家林,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16日。

[2]《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5年版,第4页。

[3]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24页。

[4]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求是》2019年第1期。

[5]《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强调 向军民融合发展重点领域聚焦用力 以点带面推动整体水平提升》,《人民日报》2017年9月23日。

[6]《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年轻干部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人民日报》2020年10月11日。

[7]《习近平关于依规治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114页。

[8]习近平:《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 把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求是》2024年第6期。

责任编辑:张慕琪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