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政协会议,要决定建立新中国的诸多重大事项,这就免不了争议
当时正是学习苏联的热潮,政治制度上也在学。那么,要不要照搬苏联的联邦制?代表们反复讨论,中国的民族聚居状况同苏联不一样,中国是小聚居大分散,不宜采用加盟共和国方式。于是协商决定,中国采用民族自治制度。
按照票决民主的规则,多数通过的议案即可生效。可程序总是有空子可钻,多数派可以搞强行通过,少数派可以搞拖延表决,拖得什么都搞不成。中国的首届政协会议,没有搞多数强行通过,总是充分尊重各种意见包括少数意见、个别意见。首届政协讨论的重大问题,从程序上,总是反复协商,达成共识后再付诸表决。国号问题,专门召集七十岁以上的委员讨论,因为这些老人对中华民国有感情。最后大家同意法学家张奚若的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有人补充建议,可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加个括号:(简称中华民国)。这项建议当时没有引起重视,据说,毛泽东后来后悔了。
首届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决定新政府的组成,这样就有一个人事问题。人事问题,往往是政治争议的焦点——权力分配。
六国饭店的咖啡厅热闹起来,代表热议:Doctor罗和外国关系熟,可以当外交部长。罗隆基得意地叼着雪茄,不置可否。黄炎培躲到胡同里的家宅,不肯入阁。周恩来两次家访,力邀熟悉工商界的黄炎培出任副总理。另有个党派首领闹情绪了:民建可以出个副总理,我党为何只能当副部长?司徒美堂向后辈抡拐杖:孙总理让我们功成身退。
在首届政协代表中,中国共产党代表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工农代表稳居多数,可是,有的干部却不放心票决。毛泽东要求与会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选举时一定要保证民主人士的票数,共产党少几票没关系。选举的结果是,在中央政府的组成人员中,民主党派成员占三分之一。
有文章不赞成这个比例分析:在这些民主党派成员中有些人是中国共产党特别党员。其实,这些人大多是民主党派的创党成员,有的是后来秘密加入共产党。因此,在民主党派内部,始终将他们看作自己人。跨党现象,中国政界所在多有,国民党甚至搞过清党。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共产党并未在民主党派中设立党组。
■协商民主,已成为中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
首届政协完成了建国使命,有人主张,在普选成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之后,政协就应消亡了。毛泽东却提出,政协作为党派协商的机构,应该长期存在。
中国出兵朝鲜,也曾进行各党派的秘密协商。李济深、蔡廷锴等坚决主张打,也有人顾虑美军的实力太强。最终,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领袖正式协商,发布联合宣言。“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这份黄钟大吕的宣言,由留美归来的罗隆基起草。
1954年全国普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构。与此同时,全国政协依然存在。有人建议实行两院制,以政协为上议院。这种设想虽然没有得到采用,但政协在中国政治生活中依然不可或缺。其时人大没有常委会,而政协的活动却经常进行。中国的党派政治关系,确定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凡属重大决策,必须事先经由各党派协商。这种决策方式,到改革开放的年代,逐步实现制度化。
这世间颇有些文化成果,像基因一样,贯穿历史,直抵未来。1949年建国时创立的国家政治体制,一直沿用至今;那时创造的政治运作方式,也被今人称为“协商民主”。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民主形式,深深嵌入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过程。应该说,如今协商民主,已成为中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