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积累和新疆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新疆的社会综合实力已经大为增强。但相应的文化精神建设的缺失,也造成了人们心灵的空虚,这就给非法宗教和敌对势力留下了可趁之机。文化精神是民族的灵魂,其确立除了要与历史、人文、自然、资源条件相结合,更要与生活在一方水土上的地域精神相结合;既要体现由地域历史所形成的自豪感,也要体现其所积淀的文明进步程度。新疆的新闻报道目前需要做的就是通过若干年的宣传与建设,将这一精神打造成自己的精神名片,打造成内聚实力、外树形象的精神财富。我们可以借鉴其它城市的成功经验,如深圳是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经过30年的建设和发展,由一个昔日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城市,就是以“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深圳精神才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的。深圳精神是一种品格,是准确定位自我后,由求实高效、自强兴邦、致公致诚信念催生的一种伟大品格力量。正是在这种精神的引领下,才有了“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的深圳格言;才有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才有了蓬勃发展、光彩夺目的深圳今天。再如上海的浦东,其文化精神建设的气魄就更加宏大了。浦东的文化精神建设定位是以浦东开发为龙头,带动长三角经济、金融、贸易的腾飞。邓小平同志对上海的干部说:“浦东开发比深圳晚,但起点可以更高,我相信可以后来居上。”于是浦东人便以勇攀高峰的自觉性,不辱使命的责任感,将自己置身于改革、创新的风口浪尖。突破自我,时不我待。每天都有改革发展的政策在酝酿讨论,每天都有服务全国、逐鹿全球的措施在规划出台。这就使浦东很快成为了太平洋沿岸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增长极、主战场。而这一切,都与体现浦东人宽度、力度、速度和高度的浦东精神分不开。一直以来,新疆人总是有一种不为世人所理解,不为世界所关注的苦恼。但我们应该让世人关注自己的什么呢?很多人认为,新疆人生活工作在大漠戈壁,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如果说这就是我们想让人们去理解的形象,那么,就是整个世界天天关注着我们又能如何?是让人们再多来一点同情和问候?还是要国家再多组织一些外部支援?所以,新疆的文化精神建设或者说新疆梦的建设,就不能只从字面意义上去做文章,而是要从更深层次上去把握的一种让新疆能够真正崛起,让生活在新疆的各族人民能够更有幸福感、更有尊严感的内在动力之源。这些也都需要我们能引导新疆各族人民进行将后发劣势转化为后发优势的思想建设;能立足全国,思考如何在报道中准确地进行议程设置;能咬文嚼字,思考如何准确地进行新闻报道的倾向定位。即通过提供时效性最强一线消息,使一种充满感性体验和生活积累的报道产生出强悍的新闻可信性与影响力。
第三,新疆的新闻报道还需要媒体在长治久安语境下对如何进行自身改革、培育和增强自身建设意识进行积极思考。例如,我们应将涉及新疆的新闻传播事业建设置于“全媒体”的语境中去思考。“全媒体”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读当今传播现象、研究媒体改革的全新视角。对于当今新疆的新闻传播现状来讲,我们不能不承认,小打小闹、一招一式的微观改变是不能从根本上扭转目前被动跟风的不利现状的。而随着网络舆情的复杂化,多种文化相互冲突的范围将会进一步扩大。随着多元文化观念和新价值体系的涌入,也会使我们以往的传播模式、宣传定式受到来自诸多方面的冲击。我们习惯的那种口号式、排比式、说教式,甚至靠大话、空话、套话作新闻宣传的思路必须被打破。新疆长治久安形式要求我们必须换一种思路、换一个层面思考问题、分析利弊、寻找对策了。作为社会舆论的“把关人”,我们需要有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需要大力营造人人尽责任,个个讲原则的良好氛围,倡导和激励新闻人都能把职业当作事业办,把社会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办。凡事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在成就事业的追求中去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总之,新疆社会要实现长治久安,新闻媒体就要将引领长治久安的舆论建设做为自己的生命线。为什么对于同样的宣传任务,有的媒体消极应对,传播效益不如人意。而有的媒体则能把握住时代需要产生较高的传播效益,这里面的问题值得我们思索。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更加专业的姿态对待媒体在这一方面的发展问题,解放思想,尊重规律,走科学发展之路,使长治久安语境下的新疆新闻传媒工作能够做到在好中求快,在快中见好。这是需要新疆新闻传媒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自己所肩负的政治责任和社会使命,准确分析新疆新闻报道的特殊规律,制定出新疆媒体的战略性规划才能做到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