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共创中华民族新的伟业 (2)

河北:共创中华民族新的伟业 (2)

摘要: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理想,对它的追求,至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由理想到现实,由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由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由传统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500年风雨历程,带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

新中国的65年是在当代全球化浪潮中和平崛起的65年

美国著名专栏作家弗里德曼曾把全球化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国家的全球化、公司的全球化、个人的全球化。用历史的眼光看,中国与全球化的互动有两个向度:一是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二是中国对全球化的参与。中国正是在与当代全球化互动过程中,走向了和平崛起,其起点就是新中国的成立。

中国曾是早期全球化的受害者。国家的全球化是从海上开始的,最早的实施者为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西方国家。1498年,达·伽马率葡萄牙船队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南部的贸易中心卡利卡特;1492年到1504年,意大利人哥伦布与西班牙国王签订“圣大菲协定”,率领西班牙舰队四次西航,发现了“新大陆”美洲。以上几次西方国家所谓的“地理大发现”,都与抢劫、杀戮等强盗行径相伴,为“发现者”带来的是大量财富,为“被发现者”带去的却是巨大灾难,也由此引发了之后包括荷兰和英国在内以拓海殖民为主要特征一波甚似一波的“全球化”浪潮。15到16世纪,当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都在实行拓海政策时,中国的明王朝却在实行禁海政策。明王朝灭亡后,清王朝把它的禁海政策全部继承下来,继续关起门来过日子。马克思在讲到中国这段历史时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顺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直到鸦片战争被英国的大炮轰开大门,中国才知道外面的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自己已经全面落后。自鸦片战争爆发到抗日战争胜利,中国在全球化中一直在扮演受害者的角色。

新中国在参与全球化进程中实现了和平崛起。新中国成立之时,以拓海殖民为主要特征的国家的全球化,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而退出历史舞台,接踵而来的是公司的全球化。中国由于底子薄、基础差以及特殊的国情,仍然游离于全球化浪潮之外。中国真正意义上参与全球化,是自改革开放开始;融入全球化的标志,是加入世贸组织。自那时起,中国不仅是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还逐渐成为全球化的弄潮者。从联想收购IBM电脑生产线,到2011年中国100大跨国公司海外资产总额达到32504亿元,实现海外收入31011亿元,海外员工32.9万人,再到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世界第二大市值互联网公司,中国公司正在影响世界;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从2005年的8.5%上升到2013年的45.8%,网民数量从2005年的1.11亿上升到现在的6.32亿,世界在中国人面前变得越来越扁平。回顾全球化发展的历史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只有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

新中国的65年是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迈进的65年

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它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以新中国成立为分界线,中国人的逐梦历程,也可以划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阶段。

责任编辑:刘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