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邓小平的一生,无论是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还是在只争朝夕的和平时期,邓小平身上都体现出高超的执行能力。这既是他之所以得到党中央、毛泽东认可并被委以大任的重要原因,也是他能成功领导地方、治理国家的重要原因。
不折不扣的执行力度
执行贵在坚决。贯彻上级正确战略意图,实现既定目标,必须不折不扣。革命战争年代,打仗异常艰苦。邓小平作为军队的高级指挥官,对来自中央的作战命令,总能够不折不扣地执行。这一点在千里跃进大别山、进军大西南和指挥进军西藏等时期均有所体现。国共内战爆发后,正当刘伯承、邓小平率领大军鏖战鲁西南时,毛泽东认为刘邓大军唯有迅速直插大别山地区,逼近南京、武汉,方能全面打乱蒋介石的战略部署。为此,毛泽东给刘邓发去加急电报。当时部队在连续作战后极度疲劳,且伤亡较重、亟需休整补充,但刘伯承、邓小平在接到电报后,经过简单商量,马上复电中央表示立即执行。邓小平日后说起这段经历时称,“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战略行动,这是毛主席定下的,种种艰难我们都克服了”。千里跃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一个伟大转折,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
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接连取得一系列重大战役的胜利,天下大势初定后,为剿灭国民党在西南的残余势力,党中央和毛泽东决定让邓小平率军解放大西南。这对邓小平及其所率部队而言又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在经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之后,部队特别需要休养。因此,进军大西南的任务下达后,二野部分指战员中出现了一些不良情绪。一些人畏难怕苦,一些人则认为,解放战争以来二野吃的苦特别多,不应再担负这样艰巨的任务了。邓小平就此召集专门会议研究决定,在二野中开展加强国家观念与大局观念教育。1949年8月17日,邓小平在二野、三野团级以上干部扩大会议上指出:“去西南是要多走一点路,苦一点,可这是党指定的光荣任务,为了取得全国胜利也得去,没有任何的犹疑。”经过一番思想动员和教育,部队中的不良情绪得到纠正。这为顺利执行中央关于解放大西南的决定奠定了思想基础。
大西南解放后,由邓小平担任第一书记的西南局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征粮剿匪、恢复发展生产,二野部队不少官兵脱下了军装,转为工作队。正当军民忙于生产建设、热情不断高涨之时,1950年1月,毛泽东提出由西南局担负进军西藏和经营西藏的任务,并对进军时间给出了明确意见。进军西藏的任务事关重大,在接到毛泽东的部署电报后,邓小平和刘伯承等西南局领导人立即从军事、政治、组织和后勤等各方面着手进行准备工作。经过艰苦准备和战斗,1951年9月人民解放军一部进入拉萨,完成了中央交付的任务。邓小平在客观条件困难的情况下,克服困难、不折不扣完成任务的执行力度值得我们学习。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