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创新的执行态度
执行贵在创新。执行不是简简单单地照葫芦画瓢,在一些开放性战略目标的贯彻过程中,有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建立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创新举措完成既定目标。正是凭借积极创新的执行态度,邓小平在行军打仗和治国理政领域,总是能够“超额”完成中央交办的任务。
1944年7月,毛泽东给七个地方的中央局或中央分局负责人发去一封电报,列举了“请予电复”的十个问题,内容涉及抗日根据地工作的方方面面。此举有调查研究、集思广益之意。时任北方局代理书记的邓小平在报告中认真逐条回复。12月9日,毛泽东在报告上批示:“此报很好,请转发平原、山东、华中、湖北、东江各处。”毛泽东对邓小平这种高效能的办事态度和条分缕析的高质量报告很是满意,曾评价说,“看邓小平的报告好像吃冰糖葫芦”。
邓小平积极创新的执行态度不仅体现在撰写报告上,还体现在具体实践中。如在指挥淮海战役期间,邓小平作为总前委书记,和刘伯承、陈毅等坚持独立思考、判断敌情,适时向中央军委提出第二阶段先打黄维兵团的建议,创造性执行了中央军委决策,取得了圆满成功。中央军委和毛泽东致电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时说:“情况紧急时机,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这足见党中央对前线高级指挥员的信任。李达曾回忆说,解放军能够取得全歼黄维兵团的胜利,是因为前线高级指挥员有把握全局、审时度势,临机决断的高超指挥艺术和勇于承担风险的宏伟胆略,“由于他们深刻领会并创造性地贯彻了中央军委关于歼敌主力于淮河以北的战略意图,因而取得了最佳战果”。
正因为邓小平高超的政治和军事才能、极佳的执行力,1956年在中共八大上,毛泽东力荐邓小平出任总书记。他说,邓小平同志“比较有才干,比较能办事。……我今天给他宣传几句。他说他不行,我看行。顺不顺要看大家的舆论如何,我观察是比较顺的”。这充分表明,毛泽东对邓小平的执行才干较为欣赏。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